回到富春江畔的老家,麦家说,读书的灯光要再亮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6-06 16:12   

在由富阳第二高峰亭山绵延而下的群山怀抱中,有一座年愈600岁的蒋家村——这里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故乡。

从西溪湿地麦家理想谷到富春江畔的蒋家村,车程不到一个小时,麦家几乎每周都要回这个他出生并成长到十七岁的地方。

麦家的旧居仍在,一座两层的木制建筑,位于蒋氏宗祠的左后方。从祠堂到家的那条弄堂,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中间,换了大理石板。

麦家说,他小时候,每天都会走这条路,上下学,有时是帮母亲去小店买酱油。

就像《人生海海》里写的那样:跷脚阿太的小店开在祠堂门前,太监(《人生海海》主人公)家在祠堂背后,我去小店必须经过他家门口。

故乡是一个人的水土

故乡是什么?

踏入这座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房子中,麦家说:故乡,就是你不想,它也在;你想忘记,也忘不了;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水土。

十七岁离开家乡那一年,麦家还遵照长辈的建议,带上了故乡的水土——到旁边的山上挖了一把土,用塑料纸包着,带到大学校园。

“就是那座山。”麦家的目光穿过屋檐下的空阔处,指了指不远处的那座青山。

这座曾经住了近40口人的旧居,以及整个蒋家村,是麦家进行《人生海海》写作的一个想象框架。不同的是,小说中在面向广场的那面墙上开了大门,房子里住的不是大家族的40口人,而是“我”的一家人。

麦家清晰地记得灶台的位置,饭桌的位置,那是母亲劳作的地方。其中,还有他少年时对红烧肉和白米饭的向往。

沿着木楼梯上楼,二楼有阅读和展陈的空间,也保留了麦家少时生活与读书的痕迹——一张雕花大床,一张窄窄的书桌,上面放着一摞《人生海海》,以及谍战剧标配的绿色台灯。

“我当时的床可没有这么好!”麦家笑了,又嘱咐,一侧可供参观者读书的空间,灯光要再亮一些。

这些场景唤起了麦家的记忆。他记得,当时自己的生活空间并没有现在呈现得这么大,因为大家庭人口多,有子女结婚成家了,就在楼上用木板隔开一个单间。甚至,他还记得楼下厨灶间的那扇窗户,一半是他家的,一半是伯伯家的,分得非常清楚。

在《人生海海》中,麦家一开始就“俯瞰”了自己的故乡——

“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直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而老虎伸出的左前脚和龙甩出来的尾巴合作,则“一前一后,钳住村庄”。

来一趟蒋家村,再回头读《人生海海》,能更好地进入到麦家笔下,那些属于故乡的春夏秋冬。

母亲化身为小说中的人

在一定意义上说,故乡就等于母亲。

在《人生海海》中,麦家毫无保留地捧出了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其中包括他与父亲冲突与和解。这本书目前的数百万读者一直想知道,麦家何以不重墨书写自己的母亲?麦家曾说:母亲只是个过客,母亲的地位在小说中还不如上校的两只猫。

是的,翻开出版三年发行250余万册的《人生海海》,“我”的母亲,要么烧好了饭菜,要么去寻郎中。笔墨最多的一处,是十六岁的“我”不得不远离家乡的那个早晨——那是与母亲的永别。

母亲送我到镇上,船埠头,抱着我咽咽哭一通,向老天求平安。母亲对我哭诉着:“你一定要平安,一定要回来看我。”

站在故乡的土地上,麦家说:我在写《人生海海》的过程中写了很多人物,但我确实不敢去碰我的母亲。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上校,包括上校的爱人,就是“林阿姨”,包括上校的母亲,都仿佛是我的母亲,他们是我的母亲化身出来的。

麦家的母亲,那位十一岁丧母,被继母虐待了八年,二十岁结婚,生过九个孩子仅能养活了五个的女性,化身为麦家笔下的那些背有重负的人物。

之所以无法塑造一个单独的母亲形象,是因为,麦家觉得母亲太崇高了:“想起母亲的一生,我的头就低了下来。 ”

甚至,麦家觉得,他的小说,都是母亲帮他写的:“事实上,我时时都在用母亲的眼光,在度量人物。”虽然,他的母亲能认识的字不多,能交谈的也仅限于村庄,农具,庄稼,以及四邻八乡的乡亲。

2021年初,麦家的母亲去世了。他说,送别母亲那个清早,他一下想到了上校被林阿姨带走,离开村庄的场面:“也就是那一天,我忽然觉得,上校就是我的母亲。”

麦家说,在离开母亲后的十几年中,他好像从来没有流过泪,直到1992年春节。

在返回工作地前一天的餐桌上,母亲一直用不舍的眼神看着他,默默地往他碗里搛菜,那一句“我是看一眼少一眼了,等你下次回来时,妈说不定就不在了”,让他眼泪夺眶而出。

麦家说,在很多男人,也包括他自己在内,在很长的一个年龄段里,心里并没有母亲的身影,而是满满地装着可笑的“世界”。

“当把母亲重新放回到心里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走了……”麦家觉得幸运的是,自己及时重新“找回”了母亲。

“我就是这儿的人”

风声巷、暗算弄、和平杂货铺、蒋家裁缝铺、富春茶社、斑驳的粉墙上是极具震撼力的“人生海海 潮落之后是潮起”……

走在蒋家村,就走进了由麦家文学与影视中塑造的诸多场景。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的蒋氏宗祠是蒋家村最为庞大的建筑,如麦家在《人生海海》里写的那样威风凛凛——“霸占着村里最阔绰的一块空地和一棵大树”。

祠堂坐北朝南,堂堂正正,四通八达,五十米开外是一条砂砾铺就的国道,遇到赶集日,人来车往,尘土飞扬,热热闹闹,像一个世界在路过……

在小说里,祠堂无疑是村庄的精神中心,“爷爷”与一帮老人最爱在这里晒太阳,嚼舌根。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祠堂门口有村民闲聚。

麦家回家,会将车停在祠堂门口。最近这一次,他在祠堂里接受了几位年轻人的采访,第一句话就是:“我就是这儿的人。”说话的同时,他用手指了指脚下的土地。

麦家在这座祠堂里读过小学,教室就在戏台两侧。祠堂里挂了很多楹联和匾额,有古人的书写,也有今天的名家作品。麦家说,他带过很多作家朋友来到蒋家村,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彝伦攸叙”是莫言写于2012年的匾额,高悬于祠堂的墙上,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让世间一切美好,代代相传。

那天的午饭,麦家吃得有点匆忙。正好是周五,杭州的小学散学比往常早,他说要赶在2点半之前回杭州接孩子。返杭之前他还想去父母亲的墓前看一看,帮父母清理一下四周杂草,念叨一下自己最近那些顺心与不顺心的事。

时间有点紧张,但路过曾经就读的大源中学,麦家还是拐进去看了一看,山谷间的学校,已经全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了,门口的大字,除了校名,还有麦家那句广为人知的话:读书就是回家。

▼延伸阅读▼

大源镇蒋家村“亮”了

央视解密麦家的艺术清单!答案:富阳!

麦家:是国家的强大在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来源:小时新闻/杭州作家(ID:hangzhoushizuoxie)  作者:孙雯  编辑:郭卫
返回
麦家回家,会将车停在祠堂门口。那天的午饭,麦家吃得有点匆忙。2021年初,麦家的母亲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