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南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南堡!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4-27 15:02   

相关阅读:

南堡!南堡!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压顶不弯腰 双手开创新南堡——桐庐县凤川街道南堡新村开展“新村夜话”

说起“泰山压顶不弯腰”这句豪言壮语,上点年纪的老人就会立即想到50多年前桐庐县南堡大队抗击洪水那气壮山河的一幕。其实在南堡的历史上,这样的抗洪发生过多次。作为一名记者,我没有赶上南堡1969年的“7·5”抗洪,但在南堡1996年“6·30”抗洪时,我第一时间赶到洪灾现场,采访了在惊涛激流中再现英雄本色的南堡人。

那次难忘的采访后,我虽然又许多次去过桐庐,但一直无缘重新踏上南堡的土地。前些日子,曾经在桐庐插队的老知青,后在厅官位置上退休、长期担任杭州市历史学会会长的赵一新老师,约我一起去南堡,说是历史学会要与南堡纪念馆结成共建单位,南堡人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历史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另一位同行的陈星汉老师,当年也是在桐庐县插队的知青。

1969年的“7·5”洪水,吞没了桐庐县印渚公社南堡大队所有房屋和218条生命,灾后仅一周,南堡人擦干眼泪,重新回到了被冲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种植晚稻,重建家园,南堡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从此名扬全国。南堡的英雄事迹经中央媒体广为宣传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人们纷纷前来南堡参观学习。当年在桐庐县凤川公社插队的赵一新与周边一些知青,被抽调到南堡协助搞接待工作,因而比较深入地介入了南堡1969年“7·5”抗洪的宣传。

“7·5”洪灾后,南堡人在只剩下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半间空屋架的废墟上,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一时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话题。当年的南堡与全国农业战线的旗帜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齐名,曾流传“北有大寨,南有南堡”的提法。

1969年11月6日的杭州日报以1、2、3三个版的篇幅,刊发南堡大队的抗洪事迹,主标题就是《泰山压顶不弯腰》。2015年杭报集团60周年报庆时汇编了集团60年60个经典采编创新案例,其中第三个案例正是由我整理的《“南堡精神”宣传》,上面写道:在南堡这个重大典型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的宣传中,虽然没有出现一处记者的名字,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杭州日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随时听从党召唤的敬业精神,踏实的采访作风和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

1996年6月30日,特大洪水再一次洗劫了南堡这个桐庐县分水江边的村庄,防洪大堤决口,700多亩良田被淹,295间房屋倒塌,40多家村办、私营企业用房全部被淹,无一幸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969年的“7·5”洪灾。洪水过后的次日,时任杭州日报要闻部记者的我接到报社指令,迅即赶往南堡采访。浙江日报记者孙劼人与我同时到达。桐庐县委报道组组长潘连魁已经提前赶到与浙杭两报记者汇合。我们当即赶到南堡村,一路上可见洪水留下的明显痕迹,路边架空的电线杆顶端挂着洪水冲刷下来的树枝、稻草和垃圾,说明当时的水位至少有二层楼高。南堡村新老两代党支部书记李金荣、何玉林,带我们走过房倒墙塌的废墟,向我们介绍洪水来临时的恐怖景象,以及新一代党支部在洪水面前巍然挺立,全村人在1996年的“6·30”洪灾中全部得到安全转移,无一伤亡。老支书李金荣说,现在村党支部这班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能干,只要我们重新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当晚,我和浙报孙劼人、县委报道组老潘一起下榻分水镇招待所,连夜赶写反映南堡人抗击“6·30”洪灾的长篇通讯。在招待所灯光昏暗的房间里,我和孙劼人作了简单的材料分工后,各占一张写字台挥汗疾书,讨厌的蚊子叮咬也顾不上了,老潘给我们倒茶、找电扇,三人忙至半夜,一篇近5000字的长篇通讯大功告成。在拟主标题时,孙劼人让我定,几经推敲,长文用了《沧海横流,再显本色——记“6·30”特大洪灾中的南堡人》的标题,我说这八个字虽然缺乏新意,但用在今日南堡人身上实在是太贴切了。报道组老潘连声说好,提议一起去吃点夜宵,被老潘一说三人还真感到有点饿了,在分水镇街上找了一家小面馆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署名浙杭两报记者和桐庐县委报道组通讯员的这篇大通讯,就这样同日刊发在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的头版头条。

从南堡回来后,意犹未尽的我又整理了采访笔记,写了一篇2500字的随笔《走在南堡的土地上》,刊发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报《人民政权报》上。

↑1970年4月14日《杭州日报》报道李文和事迹(富春江镇供图)

↑1970年6月14日《杭州日报》刊文《为人民甘心吃苦》(富春江镇供图)

这一次再访南堡,距离1969年“7•5”洪灾已经53年,距离1996年“6•30”洪灾也有26年了。我们首先来到位于分水镇玉华路的南堡纪念馆。这是利用当地保留的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纪念馆的建筑原为中共分水县委“常委楼”,曾为1969年“7·5”洪水抗灾指挥部和南堡接待站,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在那里,赵一新会长与纪念馆馆长为“共建单位”揭牌,并与专程赶来的南堡抗洪老英雄李文和等合影留念。

↑抗洪英雄李文和

纪念馆里陈列着李文和当年在灾后重建中挑石筑堤英姿的塑像,已经85岁高龄的李文和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家里出了三个大学生,有四辆车。早上就是二儿子胜强开车送他来的,“7·5”洪灾后不久李文和的大儿子出生,有记者给孩子取名“胜洪”,意为战胜洪水之年所生。

在位于桐庐分水城北、天溪湖南岸的南堡湿地公园,所在地正是原来的南堡村,这里已被浙江省林业厅批准设立为省级湿地公园。远眺满湖碧水如镜,青山耸峙,湖水下面的南堡村早已成了南堡人梦中的家园。“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患。

公园内建有“南堡亭”,亭内矗立着《南堡亭记》碑,碑文是从南堡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桐庐中学老校长李相荣所撰写,碑文在记述南堡抗洪、移民的历史后,“祈愿南堡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当年,在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南堡人民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没有等、靠、要,而是擦干眼泪,忍住悲伤,投入灾后重建,在经历洪水冲刷的贫瘠土地上抢种晚稻,造坝修渠,建房安民,实现了“粮食生产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建设新南堡”的誓言。2005年5月28日,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南堡村人依依不舍地泪别故土。全村1300多名村民识大体、顾大局,分别被移居到县内的六个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移民生活。南堡村消失了,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南堡精神”没有丢,它已成为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南堡人和桐庐人民克难攻坚、奋发向上、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

作者:陈培新,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办主任,杭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秘书长。

▼延伸阅读▼

“南堡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闸口白塔、江墅铁路和那年的知青英雄 

杭州党史故事100讲丨分水镇南堡精神纪念馆

来源:微信号:清风皓露  作者:陈培新  编辑:郭卫
返回
署名浙杭两报记者和桐庐县委报道组通讯员的这篇大通讯,就这样同日刊发在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的头版头条。桐庐县委报道组组长潘连魁已经提前赶到与浙杭两报记者汇合。当晚,我和浙报孙劼人、县委报道组老潘一起下榻分水镇招待所,连夜赶写反映南堡人抗击“6·30”洪灾的长篇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