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两张西湖全景的百年重叠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2-31 11:06   

当1918年的西湖全景与2021年的西湖全景重叠在一起,是怎样的神奇画卷?

↑甘博原图

↑甘博原图上色之后

↑甘博原机位胡思源摄影

近日,杭州摄影家协会多媒体分会会员胡思源和他的“摄影助理”豹豹,以1918年甘博拍摄的西湖全景照为底本,在当年甘博拍摄地重拍西湖全景,两张西湖全景重叠在了一起…压缩了百年时光,山依旧,湖依旧,已是换了人间!

作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本就是一张“天开图画”,千百年来,被赋诗吟咏,被描摹入画卷。存世最早的西湖全景图,是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这张图是西湖与杭州城“湖城一体”关系清晰的明证。

摄影技术发明后,存世最早的西湖全景图摄影作品,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钟翀教授的考证,是由日本人于1902年刊行的西湖全景影像长卷。

这张题名为《中国西湖》全景印刷长卷,纵39.4厘米,横108.7厘米,图廓内尺寸为纵32.9厘米,横101.0厘米。该长卷采用黑白珂罗版精印,全景式展现了近代化之前传统西湖绰约娴静的优雅气度。按图上所题,《中国西湖》全景摄影系明治卅五年(1902年)八月廿五日印刷、同年同月卅日发行。

图上有“题西湖图,东坡诗”一首,十分醒目,抄录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好,山色朦胧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相宜”。诗文所取“偏”、“两”二字与现今国内流行的此诗文中“方”、“总”用字不同。该诗右端名款题为“大给恒龟崖书”,款下两印依次为“大给”、“恒印”,卷首的引首章另钤“玉钩”之印,由此可知题款人为日本近代贵族大给恒(1839-1910)。大给恒旧名松平乘谟,系日本政治家、华族,他以近代日本红十字会创始人而著名,善作诗,通汉学,号为“龟崖”。

从拍摄角度来看,《中国西湖》取景点应在栖霞岭上,大约今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东楼附近,摄影师取自西北向东南俯瞰西湖的视角,以北山路至岳庙、孤山及其周边为近景,西湖及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均清晰可见,苏、白及金沙三堤,湖中三岛历历在目。

↑《长江大观》P15页《浙江省杭州西湖全景》(洪尚之供图)

1917年出版的《长江大观》影像集,是日本学者山根倬三在其旅华20年间所摄千余幅相片中甄选136幅影像所编。

该书第15页的《浙江省杭州西湖全景》,以四连张的形式展现西湖全景,该照片构图自然优雅,因此成为近代西湖全景照的代表作,并为近年许多有关西湖的新书所征引。

山根倬三的《浙江省杭州西湖全景》从南屏山角度俯瞰西湖,以雷峰塔为近景、以苏堤与西里湖为主景的西湖全貌,不同于《中国西湖》自北山眺望西湖的角度。

研读杭州西湖老照片,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山体植被都不茂密,许多就是荒山秃岭。当时拍摄西湖全景的取景地,因为茂密植被的覆盖给“复刻重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近年来无人机普及,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像胡思源这次在甘博当年取景点,用的就是无人机拍摄。

在欣赏胡思源《两张西湖全景的百年重叠》的跟帖评论中,有网友指出:“西湖周边的建筑都是限高的,才能把西湖美景这么多年保持的这么一致”,这真是“一语中的”!千年,百年以来未变的景观背后,是杭州人一直把西湖这个城市的“眉目”保护得很好,城市的天际线一直都没有变。

杭州抵挡住了短期的经济发展诱惑,以西湖为圆心划了一个“保护圈”,其中临湖建筑限高18米之内,为西湖守住了“天际线”。不仅如此,在2019年1月,杭州香格里拉饭店还实施了降楼层、环境提升工程。兑现了2011年西湖申遗时的承诺,西湖的景观变得更美了。

相关阅读:

杭州西湖北山街上香格里拉饭店的东楼 为什么悄悄地在变矮?

百年时间,相对西湖历经千万年时间的演变历史,不过是一瞬。美人不老,一眼千年的背后,是杭州人与西湖之间的相互“成就”。湖,滋养了城市;城市,呵护着湖。

延伸阅读▼

1917—1932,西德尼·甘博中国影像之旅

↓ 见 下 页 ↓

西德尼·甘博与夫人伊丽莎白,拍摄地:北京,时间:1925年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西德尼·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珍贵的画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从费佩德家眺望湖滨和葛岭。拍摄地点:中国浙江杭州;拍摄时间:1917-1919

雕木头,拍摄地:浙江杭州,时间:1917-1919年

走街串巷的小食贩。拍摄地点:中国浙江杭州;拍摄时间: 1917-1919

作为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孙子,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不但使小甘博进入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求学,还培养了他此生最大的兴趣爱好——摄影。1908年,少年甘博与父母旅行时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他一下子就被这个东方古老神秘的国度迷住了,用甘博自己的话说,这次访华之旅“就像是被一只东方的昆虫叮咬了一口”。正是出于这种魂牵梦绕,使甘博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三度寻访中国。

舍伍德﹒艾迪和孙中山。拍摄地点:中国浙江杭州;拍摄时间:1917-1919

清波门,拍摄于:1917-1919年,拍摄地:浙江杭州

甘博家族与美国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一家的渊源颇深,甘博在第一次造访杭州(之江大学所在地)时,便与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费佩德结为挚友。作为同样对中国人文地理具有强烈兴趣的摄影发烧友,甘博于1917年6月和费佩德及另一位朋友在上海会合,溯扬子江而上,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四川境内。他们原本计划继续前往拉萨,却因僧侣暴乱,西藏边境被关闭而未能如愿。但是4个多月的旅途中,他们拍摄了3500多张景致各异、内涵丰富的黑白照片。

火车站的院子,拍摄地:浙江杭州,时间:1917-1919年

缘于与费佩德的这份珍贵友谊,甘博数次来华旅居时经常来往于北京和杭州之间。在杭州逗留期间,甘博几乎走遍了杭州城的大街小巷,游历了西湖等众多景点,拍下了许许多多反映杭州人文地理景观的照片。在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也留下了甘博乘兴而至的足迹。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对于记录各地古老建筑和历史地标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尤其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手工业情有独钟,所以在他拍摄的老照片中,有大量关于中国手工业者以及作坊、店铺经营的场景。

在华期间,甘博曾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负责社会调查和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还在燕京大学任教。1922年秋,他与燕京大学神学院的教师步济时一起创建了燕大社会学系。他们合著的调查报告《北京社会调查》也在美国发表,一时洛阳纸贵。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政治、经济、社会、商业、教育以至基督教的活动等无所不包,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调查的先河。甘博希望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调查和评究,来帮助这个国家的贫苦大众。

1924年至192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此期间他对283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并于1933年出版了《北平的中国家庭是怎样过活的》一书。此后,出于对平民教育运动的创办人晏阳初所作的“定县实验”的兴趣,他于1931年至1932年间第四次来到中国开展社会调查。在甘博写就的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定县:一个华北乡村社区》。此书初版于1954年,为了论证书中提出的观点,甘博还将自己在定县拍摄的照片制成插图,作为佐证。后来,这本书成为西方史学界研究20世纪中国乡村的必读课本。

九和染坊前晒染布。拍摄地点:中国浙江杭州;拍摄时间:1917-1919

货船沿着翻坝滑入河道 Mud Slide,拍摄地:浙江杭州(1917-1919)

与甘博留下文字的广泛影响相比,甘博所拍摄的有关中国的照片底片却被遗忘在家中的阁楼里,一直无人问津。这些尘封许久的珍贵影像,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重现天日。1984年,在普林斯顿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参会的甘博长女凯瑟琳·甘博惊讶地发现:“投映在墙上的一些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幻灯片是父亲拍摄的,这些幻灯片美丽而着色奇异。”为了挖掘更多影像资料,协会主席艾斯特特意来到了甘博家中。甘博的遗孀伊丽莎白·甘博将艾斯特领到家中三楼的一间壁橱前。经过他们的仔细翻检,发现壁橱里的几只檀木盒子中存放着几百张人工着色的彩色幻灯片,另外的几个鞋盒子里则装满了近6000张黑白照片的底片。

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拍摄地:浙江杭州,时间:1917-1919年

山上老房子,拍摄于:1917-1919年,拍摄地:浙江杭州

发现照片的两年后,由凯瑟琳女士发起并成立了“西德尼·戴维·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专门致力于保存和研究这批珍贵的老照片,并且从中精选了250张有代表性的照片,于1989年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进行了首次巡回展出。从那以后,西德尼·戴维·甘博的其人其事,逐渐传遍了大洋彼岸。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善本、手稿和特藏图书馆。

 《1917—1932,西德尼·甘博中国影像之旅》(文中所示老照片均由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现存于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作者:吴臻,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6月6日 总第2618期 第三版

▼延伸阅读▼

这段绝美的杭州风光,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到深秋,杭州便成了画里的江南

杭州摄影大咖的年会,他们不止是杭州

来源:杭州网微观杭州  作者:国威  编辑:郭卫
返回
↑甘博原图↑甘博原图上色之后↑甘博原机位胡思源摄影近日,杭州摄影家协会多媒体分会会员胡思源和他的“摄影助理”豹豹,以1918年甘博拍摄的西湖全景照为底本,在当年甘博拍摄地重拍西湖全景,两张西湖全景重叠在了一起…压缩了百年时光,山依旧,湖依旧,已是换了人间。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西德尼·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拍摄地:浙江杭州,时间:1917-1919年山上老房子,拍摄于:1917-1919年,拍摄地:浙江杭州发现照片的两年后,由凯瑟琳女士发起并成立了“西德尼·戴维·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专门致力于保存和研究这批珍贵的老照片,并且从中精选了250张有代表性的照片,于1989年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进行了首次巡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