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江南烟波中的“西湖之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0-16 09:34   

雨结初露,水铺碧波,

纵有东风浪漫,

缘起时篷船借伞情定三生。

白蛇怀情,小生有意,

何妨两界殊途,

情深处雷峰塔倒西湖水枯。

多情烟雨,多情江南。一场雨猝不及防,篷船借伞的奇遇,牵出千年情缘。而白素贞与许仙的定情之伞,正是“丝绸之府”杭州的“西湖绸伞”。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初春的杭州最适合这清雅的绸伞;残雪如银,冻湖如墨,深冬的西湖更能衬出绸伞的艳丽。伞仿佛天生就是属于江南的,不管是《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还是《忆江南》中的古巷幽梦,伞绽放在江南每一处烟波里。

西湖、丝绸与伞的协奏曲

很久以前丝绸就已经被当作伞面材料来使用。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开来。南宋临安当时就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

20世纪30年代,杭州实业家都锦生以杭州本地的淡竹和丝绸为原料,以江南地域文化、西湖人文风景为主要创作元素组织创制西湖绸伞。其伞头为三潭印月造型、伞面刻版刷花西湖美景、伞扣为传统中式盘扣,延续了南宋以来温婉典雅、精致内敛的风韵气质。

其古朴典雅的造型,与伞面的西湖美景融为一体,巧妙地构成一幅立体的湖光山色图,极富地域特色。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备受外国人士推崇,被赞誉为美丽的“西湖之花”。

18道工序,成就一把西湖绸伞

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选竹,制作绸伞的竹子一般选用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不是每支淡竹都可以用,一般选择生长期在3年以上时间的竹子,口径要在五六厘米,不能有阴暗面。

选好竹子后就拿到加工点,劈伞骨、做伞架,也就是第二道工序伞骨加工了。西湖绸伞伞骨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都是手工劈的,一把伞劈下来骨子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粗细不一样伞收拢时的效果就不好就不圆。

制作绸伞,包括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加上前面的选竹和伞骨加工一共18道工序。

一把伞需10-15天方能制成,这样制成的西湖绸伞重量约为半斤左右。

收拢时,绸面不外露,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圆竹,结节宛然,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如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似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这就是西湖绸伞的美丽所在。

正在消失的西湖绸伞

但如此美丽而富有内涵的中国文化名伞却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路途中走得愈发困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收录了西湖绸伞制作技艺手艺后,并没有为西湖绸伞的推广与传承带来较大的改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大众在选择日常用伞上更倾向于价格低廉收放方便的一系列折叠伞,而我们的文化瑰宝——典雅的西湖绸伞就在这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中作为观赏伞而被束之高阁。

其次,在南方的多雨天气下,绸伞是一种被淘汰了的雨具,这种与进化相悖的用具也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

尽管如此,西湖绸伞依然作为一个时代手工艺的最高境界被永远地收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只是它再也没有原本的功能,没有世人赋予它的作用,也许在不久之后,这样出色罕见的瑰宝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保护的开始,要想将西湖绸伞留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延伸阅读▼

杭绣大师陈水琴 一幅绣品半世功夫

杭州半山泥猫:萌了几百年的“喵星人”

西子湖畔,那把惊艳世界的美扇

余杭滚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声最响

一把余杭纸伞 撑过江南水乡烟柳画桥

来源:西湖文化特使(ID:xihuwenhuateshi)  作者:图文/ 沈昀霏(浙江传媒在校)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