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学者在杭州相遇,共话“城市与阅读”——银杏树下,静听四城“书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6-06 08:16   

“文化沙漠”和“文化焦虑”,从来不是一座城自卑的叹息,而是它清醒的自我认知。当其他城市还在为“是否被贴上沙漠标签”争论时,深圳早已用行动证明,文化的厚度从不取决于历史长短,而在于对精神文明的持续追求。

从“文化沙漠”到“阅读典范”,这场跨越40年的蜕变,藏着现代化进程中最动人的注脚——阅读改变命运,深圳正是这句话的试验场。

“如果大家还对这座城有什么好奇之处,欢迎大家今年11月来参加第26届深圳读书月。”胡洪侠挥挥手,笑着向观众发出邀约。

阅读不是功利的

“杭州的名堂,大部分都是发烧友玩出来的。在这种地方,阅读不可能是功利的。”当讨论来到杭州和阅读,画风陡转——飞越了沙漠,也不见了背包客。“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作为一名在杭生活近50年的“新”杭州人,罗卫东挖出了杭州的精神内涵——“玩”。

这可不是玩物丧志的玩,也不是玩世不恭的玩,而是“雅玩”,是对东方生活美学追求的玩。

品茶、收藏文玩、把玩文创。罗卫东指出,这种雅致行为,都是一种文化表现,是宋韵绵延千年的时代回响。

虽然是一名大学教授,但罗卫东却有20多年担任杭州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和副主任的经历,是杭州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他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和调性,有着自己的解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杭州人把一切事务都与生活关联起来,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在其他城市都在提“现代化大都市”“强市”等口号的时候,竟然把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这个目标看似没有什么冲击力,但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其内涵之丰富、生动和具体。杭州也是国内率先提出城市人文精神的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八个字作为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口号,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共识。生活品质也好、城市人文精神也好,无一不体现杭州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自觉。“阅读”自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种城市文化特性。

就连杭州市秉持的服务理念在他看来也非偶然,同样是城市文化气质的漫溢。有求必应,无事勿扰,不折腾,重体验,这种刻入杭城骨血的服务哲学,恰是千年来“温和理性”城市性格的彰显。

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以静生慧,是谓杭州。罗卫东说,这种张力,藏在杭州的方言里。表面软糯的吴语里藏着中原官话的硬骨,就像西湖柔波下的钱塘暗涌。这种张力,造就了杭州既出阿里巴巴又出西泠印社的兼容。

“正因如此,杭州总能走在前面。书店能开进医院宾馆,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视委托书店为自己公司成千上万的员工制定阅读计划和选配书籍。当其他城市还在量化阅读,阅读之于杭州,早已如毛细血管。”反复抛出“杭州”“阅读”的罗卫东,说起这些,语气也是平静松弛的。

的确,玩出名堂的杭州,冒出什么都不意外。书店能开进医院,我们面前这棵200岁的银杏树,也能长进书店的天井。

夜色娴静,晚风拂过,百年银杏沙沙作响。一旁,杭州晓风书屋主理人朱钰芳在树声、人语里缓缓开口。

“‘阅见西湖’的诞生,也是始于我学徒时期一个简单的梦想:在西湖边上开一家自己的书店。一眨眼,‘阅见西湖’文化空间正式开放已有两年,那个曾经的书店学徒,也已入行近30年。”朱钰芳深情回忆。

两岁的“阅见西湖”文化空间,如今又有了新身份:“杭州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站”。参与挂牌的,是主理人相识30年的老朋友,罗卫东。

“杭州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共同发起成立。一个大学研究其所在的城市,这有些罕见。”罗卫东分享称,很多大学已经不屑于研究自己的城市,然而,浙大对杭州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二者的故事和缘分年深岁久。

1897年,求是书院在杭州的怀抱中问世,这便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抗战时期,浙大辗转江西、广西、贵州,让知识的薪火得以延续。

“可以说,二者血脉相连、休戚相关。杭州目前有些现象级的名声,研究这座城市是有必要的。”罗卫东说。

(原标题:四城学者在杭州相遇,共话“城市与阅读”——银杏树下,静听四城“书话”)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高心同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