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冬天,老戏骨金士杰带着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来到杭州大剧院,与千名观众共度一个感人又难忘的夜晚。五年后的冬天,杭州观众与这位73岁的戏剧泰斗在温情中重逢。
“当当当当”,金士杰饰演的父亲安德烈无序地弹着钢琴,蹦出高低不一的音阶,女儿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独奏音乐会”,一场冲突与争执将在父女之间爆发……昨晚,由金士杰、田水领衔主演的年度催泪话剧《父亲》在杭州大剧院上演。
一个慢慢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错乱了记忆、忘记了周遭,到底是痛苦还是福祉?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编剧,导演蒋维国执导的话剧《父亲》,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断陷入记忆与现实交错的时空漩涡的故事。弗洛里安·泽勒巧妙地利用了“眼见为实”,从无法辨别现实和妄想的人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新颖的叙事方式为其斩获无数殊荣。
该剧本曾于2014年荣获法国重量级戏剧奖项——“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剧本,迄今为止其多个舞台版本已在全球超过45个国家上演,同名电影《父亲》(又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曾斩获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等三十余项大奖。
提到金士杰所饰演过的经典角色,有人会想起一往情深的江滨柳、有人会想起奸诈狡猾的魏忠贤,还有人会想起《剩者为王》里真情独白的老父亲。他的每一个角色都举重若轻,塑造得浑然天成。这次他所扮演的安德烈,是《父亲》这部戏的灵魂人物,又为观众献上了“教科书式的演技”。不管是迷惘时的无助,发现陌生人闯入时的警惕,掩饰记忆缺失的徒劳,还是与女儿矛盾爆发时的凌厉,他把安德烈所有的形象都诠释得游刃有余,令人信服。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田水,因自身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更是将切身感悟融入对女儿角色的塑造中,使得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感人至深。
话剧《父亲》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眼见为实”的“陷阱”会将观众悄悄带入安德烈这个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角度,进入迷雾重重的记忆迷宫:每一幕剧情似乎都在为观众提供答案,但紧接着的下一幕却又可能将这些答案推翻。
每当场灯暗下又亮起、双面舞台悄然旋转时,“悬疑”色彩都会越加浓重,公寓里的摆设一个接一个地消失,逝去的人与事重新出现,熟悉的家人变换了全然陌生的面容……两面之间还有一条狭长的走廊,是安娜赖以喘息的救赎通道,田水也在这里贡献了一段长达10分钟的单人独白。
随着演出平静而克制地层层递进,观众会抽丝剥茧地意识到,如此混乱颠倒、逆转循环的时间线,正是安德烈渐渐被阿尔茨海默病蚕食、吞噬的真实感受。
正如导演蒋维国说的:“这是一部会让观众们感觉到‘被欺骗’的悲喜剧,聪明精巧的剧本结构层层推进,演员有趣的演绎和悲伤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让人带着好奇心去探究哪些是主人公幻想中的场景,哪些是真实发生的,界限的模糊反而让人不自觉地陷了进去。”
“我身上的叶子,一片接着一片掉光了。”最后,当安德烈在空荡的病房中,蜷缩在仅剩的病床上,哭喊着“我想要妈妈,我想要她来接我,我想要回家”,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泪眼婆娑。
如今,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已不再讳莫如深、谈之色变,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在文艺作品中延续。《父亲》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纷纷表示,自己对亲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群体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