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私藏为公器 举大爱助印学——记西泠印社建社以来最大宗域外印章捐赠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10 06:33   

杭州日报讯 在西泠印社甲辰秋季雅集系列活动开幕式上,江苏社员何连海向西泠印社捐赠了659枚域外印章。这是西泠印社建社120年来收到的最大一宗域外印章捐赠,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个人捐赠。

何连海的此次捐赠,是西泠印社“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充分展现,表达了当代社员对印社事业发展的深厚情怀。此次捐赠也是响应“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号召的实践典范,能与印社前辈的重大捐赠交相辉映。

活动现场,我们采访了这位热情满满的篆刻家与收藏家。谈及捐赠初衷,何连海眼神坚定又温情,他用行动有力地证明了西泠印社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二十载艰难的追寻

西泠印社,百年风雨兼程,社藏逐渐丰富完备。自1904年建社起,海内外社员和社会贤达向西泠印社所做的无偿捐赠,充实了西泠印社的收藏体系,为研究和展示古老的金石篆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印证。

身为西泠印社社员的何连海,心怀印社,情系篆刻。去年夏日,得知西泠印社欲充实中国印学博物馆域外印章的展陈,他深知此中责任与担当。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精心整理的一批域外印章捐赠给西泠印社,期望这些印章能以最好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近20年的收藏之路上,何连海尝遍艰辛与喜悦。他的印章收藏种类极为丰富,有两河流域早期的滑石印章、古印度河谷的滑石烧结印章,还有古巴克特利亚及马尔基亚拉文明的青铜印章等。这些印章形制不同、功能多样,是人类文明交流碰撞的生动见证。

其中,一枚古巴克特利亚铜印让他印象深刻。这枚铜印上的对称双脚造型,在中国商代的族氏铭文中也有呈现。何连海觉得,这体现了东西方之间的奇妙默契,反映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可以说,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道刻痕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何连海说道。

让收藏助力篆刻创作

作为西泠印社成员,何连海不仅在收藏上心得颇丰,还将其中奥秘融入自身创作与研究。

何连海的篆刻作品,借鉴了古玺、古陶、古岩画,以及古代西方印章等艺术元素,这让他的印章艺术极具前卫、先锋和实验特性。他的印章把汉字刻符化、表意化,古意与新意兼具,且重视整体性,在印纽制作上也很用心。此外,还融合域外古印意象,赋予印章独特的现代审美趣味。

在何连海眼中,实物研究是印章艺术研究的基础,只有面对实物,从细节和气息上感受,才能深入关键。他期望这批印章能尽快进入公共展览场地,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风采。何连海相信这批印章能发挥更大社会价值,为印章艺术传承发展助力。

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是博物馆

西泠印社藏品主要有三大来源,社员自愿捐赠、定向购藏和社会贤达的无偿捐献。早期社员张鲁庵、葛昌楹先生向西泠印社慷慨捐献珍藏,他们所捐献的印章、印谱是西泠印社珍藏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多是国家一级文物,极大地提高了社藏文物的等级。正是百余年众人的无私奉献,使西泠印社拥有大量传世精品,西泠典藏日益丰富,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

“适逢其时,适得其所。”何连海称,捐赠这批印章,既是对自己多年收藏生涯的圆满总结,也是为篆刻艺术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西泠印社是中国印学研究重地,文化底蕴深厚,专家资源丰富。何连海觉得,这批印章在自己手中,不过是个人把玩和研究之物;而捐给西泠印社后,能面向更广泛受众,发挥更大社会价值。他深知,只有将这些珍贵藏品交给更专业、更权威的机构保护传承,它们才能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原标题:奉私藏为公器 举大爱助印学——记西泠印社建社以来最大宗域外印章捐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乐怡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