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江下游数个史前考古遗址——5000多年前,长三角就有一个“朋友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30 09:37   

一个墓葬出现5把石钺

在张家港博物馆,我们看到了5把造型精美的石钺,它们让人想起良渚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钺,两者轮廓相似,只是这石钺的造型更古朴,材质也更原始。

它们来自东山村遗址M90墓葬,处于崧泽文化早期。

“这5把石钺,说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张家港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莺告诉记者。

对于古代先民来说,钺就是杀伐敌人的武器,后来变成身份、军权的象征。所以,这5把石钺出现在同一个墓葬中,专家认为墓主身份不凡。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为这个墓主人题下“崧泽王”3个字。

从石钺到玉钺,见证了5000多年前长三角文明的进化历程。

5000多年前长三角存在文化交流

东山村遗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也让我们惊讶。

那是一个刻着兽面纹的陶豆。在张家港博物馆,大多陶器是素面的,仅有少数刻有纹饰。

“这种兽形和良渚时期比较接近。”黄莺告诉记者,“它可能和早期的神权相关,但还不成熟。”

这种兽纹只出现在个别陶豆上,没有形成定制,也没有大范围流行,说明它是崧泽时期的先民对神的朦胧想象。

这种朦胧的想象,同样也出现在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

在这个遗址里,弯弯的玉璜是凌家滩玉器的代表,玉璜两头的虎面,比东山村的兽面纹更精致。

不仅如此,凌家滩墓葬里还有玉龙、玉鹰、玉猪、玉人……

我们仿佛看到原始部落图腾崇拜“百家争鸣”的样貌。

而这些风格不一的兽纹和人形,最终在良渚文化重要的礼器玉琮中得到了统一:神人兽面神徽。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在他的《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中提到:“兽面代表死神,与人面代表的祖先合体。”

“凌家滩的玉器在长江沿岸地区分布很广,往上能到重庆,在重庆的巫山大水田遗址就发现凌家滩典型的花边形玉璜,往下到浙江安吉等地。”凌家滩遗址第三任考古领队张小雷说,“通过这个玉璜,我们可以研究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文化交流。而长江下游内部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皖西南有薛家岗文化,皖江中游有凌家滩文化,再到下游崧泽文化,它们之间的文化面貌非常相似。”

“这就是现在的长三角最早的雏形。”张小雷说。


(原标题:探访长江下游数个史前考古遗址——5000多年前,长三角就有一个“朋友圈”)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郑琳 章咪佳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