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杰从教浙江大学70周年作品捐赠仪式暨教学与创作学术座谈会举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27 07:10   

精进不已 积色流芳

杭州日报讯 “绝顶凭栏望,天高去路长。不愁双鬓白,潇洒度秋光”。著名书画家杜高杰曾在二十年前一次登江郎山途中写下一首五言古诗,末四句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展现了他对于学问与艺术探索的不懈精神。他认为,追求艺术上的卓越,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及富有智慧的辛勤努力,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如“石破天惊”般的艺术境界。

这种不断攀登、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他一生治学与创作的真实写照。10月26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举办了“精进不已——杜高杰从教浙江大学70周年作品捐赠仪式暨教学与创作”学术座谈会。在这次活动中,杜高杰慷慨捐赠了共计148件跨越68年的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水彩画、中国书法、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见证,更是他在浙江大学70年来教学与创作历程的珍贵记录。在捐赠仪式上,杜高杰深情地表示,“这是我在这里工作、学习、成长的印记,更是我献给百年名校浙大的一份心意,一炷心香。”

在漫长的艺术教学和创作生涯中,杜高杰始终秉持着鲜明的艺术主张。他深知,艺术创作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要勇于开拓创新。他推崇石涛、齐白石等艺术大师“借古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并坚信新时代的中国画同样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杜高杰对中国画的特点和优势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画重意寄情、突破时空局限,笔墨的表现力、点线造型技巧、虚实处理以及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奠定了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气韵生动、境界深广、格调高雅”,这是杜高杰对创作中国画的三个要求,也衡量着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其中,“气韵生动”如同作品的灵魂,赋予了作品以生命和活力;“境界深广”,让作品在情感深度和哲理思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格调高雅”,则彰显了艺术家的品位和作品的精神风貌。

在70年的教学生涯里,杜高杰致力于艺术创作,更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无私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他倡导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探索中国画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发展的许多可能性。同时,他也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如诗歌、书法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我以积墨为技基,弘扬精髓力开今。再融西法于中法,以色代墨异前人。”杜高杰为当今画坛所重,更在于他借古开今、融西于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画的“积色法”。这一技法吸取了传统的没骨法、青绿设色法、浅绛设色法以及西方印象派色彩技法、俄罗斯巡回展览派色彩技法融合而成,使得中国画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积色法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为中国画创作注入了活力。杜高杰巧妙地运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颜色,通过点染、渲染、罩染、并置等多种手法进行覆盖,使得画面层次感分明,色彩丰富多变。同时,他也强调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通过冷暖色的对比和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积色法的出现,还体现了杜高杰对于艺术创作中“变”与“常”的深刻理解,即在保持中国画基本审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精神,正是杜高杰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艺无止境,唯有精进不已。杜高杰的艺术人生,恰如一首待续的绮丽诗篇,一幅未竟的绚烂画卷,诠释着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切眷恋与对美学境界的不懈探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杜高杰始终铭记着祖父传授的孟子箴言,这份豁达与从容,映照在他每一幅精心雕琢的作品之中,也成为引领后学者前行的灯塔。

(原标题:杜高杰从教浙江大学70周年作品捐赠仪式暨教学与创作学术座谈会举办)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友望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