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抗战胜利后杭州高校的复员与困境”讲座 再现那段战火纷飞年代的高校大迁移场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27 09:13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在“复员非复原,复员即动员”的口号下,浙江大学、国立艺专、之江大学等西迁的杭州高校面临什么样的抉择?广大师生是如何克服困难回迁杭州的?返回杭州的高校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对于战后学生运动的高涨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这个月,杭州文史讲堂特邀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肖如平,以“抗战胜利后杭州高校的复员与困境”为主题做了一场讲座。肖如平主要从事抗战史、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相关研究等,他从高校战后复员的角度带你重温抗战历史,以浙江大学、国立艺专、之江大学的复员为例,再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高校大迁移的场景,为大家理解战后学生运动的高涨提供新的视角。

全面抗战前夕,中国有108所高等学校。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有91所高校遭到日军轰炸和破坏。为了保存国家文脉,教育部决定,华北和东南沿海高校西迁至大后方。

浙江大学西迁被誉为“文军长征”,从1937年到1940年,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历时两年多,穿越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行程2600公里。之后,浙大在贵州办学7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国立杭州艺专的西迁也颇为曲折。1937年11月底,杭州艺专师生开始西迁,经过长沙、贵阳、昆明,最后落脚四川璧山县。1938年1月,教育部指令,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之江大学最初计划迁至安徽办学,之后迁到上海,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被日军控制,之江大学被迫迁往福建邵武、贵阳,最后迁至重庆。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8月11日凌晨,竺可桢立即着手安排接收杭州校区各项事宜。相比西迁,浙江大学的复校更为顺利,且非常迅速。浙江大学的复校采取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办法,即当年一年级新生直接在杭州报到开学,龙泉分校先行回杭,贵州本部随后回迁。1945年11月8日,浙江大学在杭州举行新生开学典礼,竺可桢校长发表讲话。到1946年1月,龙泉分校二年级以上学生全部在杭州复课。

1946年,国立艺专整体迁设杭州,接收原国立杭州艺专校舍校产。1946年暑假,国立艺专师生300多人,从重庆磐溪分三路,北路经西安、南路经贵阳、中路沿长江,陆续返回杭州。1946年10月10日,国立艺专在西子湖畔正式复学上课。

1946年9月24日,之江大学在杭州校区举行复校典礼。新学期中,之江大学注册学生有974人,其中182人为女生。1946年10月19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李培恩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之江大学,并用杭州话向学生发表讲演。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通讯员 吴义全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