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三夜全本呈现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明日开演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22 18:20   

400年传世经典,20载青春常驻,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及艺术总监,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倾情出演青春版《牡丹亭》重回杭城!

8月23日晚起,《牡丹亭》将登上杭州大剧院的舞台。连续三晚,上本、中本、下本,共计三天9小时原汁原味,全本呈现!给你一往情深的感动!

《牡丹亭》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牡丹亭》戏文格调高雅,文学性很强,尤其是其中的曲词,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很多都是婉约优美的诗词,具备独特美感。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首演亮相,于海内外演出五百余场,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在豆瓣收获了9.1分超高好评,被很多人誉为“此生不可错过的昆曲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典品牌。由文化戏曲精英合作打造,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

该剧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多项国家大奖,并参加了众多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庆演出和国家级重要演出,形成了昆曲文化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汤显祖原著上,完全继承原词,经过精心梳理,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核心的故事。精选二十七折,分为上、中、下三本。全本演出连续3天,每天3小时,足以让戏迷们流连忘返,沉醉在昆曲美的世界里。

【上本】梦中情

《训女》《闺塾》《惊梦》

《言怀》《寻梦》《虏谍》

《写真》《道觋》《离魂》

【中本】人鬼情

《冥判》《旅寄》《忆女》

《拾画》《魂游》《幽媾》

《淮警》《冥誓》《回生》

【下本】人间情

《婚走》《移镇》《如杭》

《折寇》《遇母》《淮泊》

《索元》《硬拷》《圆驾》

《牡丹亭》(《还魂记》)明代汤显祖作。南宋太守杜宝家教森严,独生女杜丽娘娴静娇美,春日与侍女春香后花园游玩,百花齐放,应感成梦,梦中与俊逸书生幽欢牡丹亭上,醒后怅然若失,伤感而死。

那边厢,果有书生柳梦梅偶拾丽娘写真,心生爱慕之情,感动丽娘魂魄,二人穿透阴阳幽媾成婚。柳生为爱开坟,丽娘因情还魂。丽娘、梦梅新婚燕尔,乍又分离。梦梅为丽娘寻找杜父历尽千辛,岂料反遭杜父误为盗墓人硬拷毒打,幸得梦梅高中状元。金銮殿上圣恩加被合家团圆。

其曲词之美集中体现在诗意美、哲理美、个性美三个方面:

曲词之美:诗意美

曲词的诗意美,需要去体验、品味,加上自己的想象,才能得到一种审美的感受。昆曲将抒情诗的意境用歌与舞的形式表现在舞台上,这种诗的意境是非常深厚的,这是曲辞的诗意美。例如,

【绕池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春天到处都充满着莺声燕语。对于杜丽娘这样一个深闺少女,从小家教严格,甚至不被允许游览自己家花园,这次游园就显得尤其珍贵。所以,她早上醒来的时候被莺声唤醒,内心是充满喜悦的。

一个“乱”字将杜丽娘的心境写得特别传神。还没游园,就经感觉到一片眼花缭乱了。

“人立小庭深院”这一句似乎很平常,可是“立”字用得好,它将杜丽娘的一个日常瞬间赋予了诗意,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深闺女子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让读者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无奈。

曲词之美:哲理美

《牡丹亭》中很多曲辞,表面上是写景叙事,内在却传达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哲理思考。例如,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丽娘在花园赏春见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春色却无人赏识,空留一片断井颓垣。杜丽娘用此景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无处寻觅的感叹。

姹紫嫣红之后的断井颓垣,世间绚烂美好之事物,往往盛极而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一句借用东晋诗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的句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感叹春光绮丽,却是无人欣赏、永负苍天。这里面颇具哲理的韵味,让人读后意味深长。

曲词之美:个性美

《牡丹亭》之所以动人还在于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杜丽娘的大家闺秀、饱受礼法禁锢却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春香的机智、风趣、率直、活泼、反抗性,陈最良的迂腐麻木、因循守旧,杜宝的冷酷无情,柳梦梅的勇敢痴情,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物的唱词上。例如,

【三登乐】

有路难投,禁得这乱离时候!走孤寒落叶知秋。

这段曲辞写梦梅为了丽娘,不顾危难,独自赴前线搭救岳父,历尽千辛万苦却心甘情愿。凸显出他“义重”的个性特征《牡丹亭》(还魂记)明汤显祖作。南宋太守杜宝家教森严,独生女杜丽娘娴静娇美,春日与侍女春香后花园游玩,百花齐放,应感成梦,梦中与俊逸书生幽欢牡丹亭上,醒后怅然若失,伤感而死。那边厢,果有书生柳梦梅偶拾丽娘写真,心生爱慕之情,感动丽娘魂魄,二人穿透阴阳幽媾成婚。柳生为爱开坟,丽娘因情还魂。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陆遥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