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秘色”,何以灵动千年——“走读吴越”系列报道之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19 10:23   

重要纽带

盛夏,慈溪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光山色依旧。一片翠绿之中,我们来到后司岙窑址,层层叠叠的瓷片从湖底铺往岸上,直通吴越历史深处。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杜正贤说起37年前同行们发现秘色瓷的历程,依旧感慨不已。1987年,法门寺地宫的唐代秘色瓷出土,让古人诗词中的“千峰翠色”“月染春水”“捩翠融青”之绝色,从纸面跃然而出,这一千古名瓷方重见天日;30年后,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秘色瓷生产工艺和产地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

沉睡已久的吴越秘色,就此被唤醒。“秘色瓷像一条纽带,拉近了我们与吴越国之间的距离。”杜正贤说,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测,神秘又珍贵的秘色瓷不仅在吴越国境内堪称精品,是吴越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它们还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穿行于上林湖西南岸边的荷花芯窑址,一条形似卧龙的瓷窑依坡而建,生动呈现了越窑完整的作业图景——练泥、修坯、上釉、装匣,千年前工匠们娴熟的手法在我们眼前浮现……

“夺得千峰翠色来”,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笔下,秘色瓷犹如层层叠叠的峰峦之色。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被这样的诗句打动,就像千年过去,这抹秘色,仍是风华正茂。

“活”的秘色

在杜正贤的“考古地图”上,有不少中国古代的青瓷窑址,令他惊喜的是,虽然越窑的数量产量都算不上太多,但他仍能感受到秘色瓷的生命力。

吴越国时期,秘色瓷对选材极为讲究,瓷土、松木都要品质上乘。“由于瓷土等材料有限,当时越窑曾几易其址。”杜正贤说,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浙江的青瓷艺人仍在重燃越窑窑火。

近20年来,浙江慈溪复原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以上林湖畔全长30公里的越窑乡野风景道为主线,串起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青瓷文化传承园等,一条独具匠心的秘色瓷文旅线路带人们穿梭于古今之间。

秘色瓷,“活”在创新,更“活”在保护。“临安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包括青瓷褐彩云纹熏炉、青瓷褐彩云纹盖罂和青瓷褐彩云纹油灯,都是禁止出国出境的国宝。”临安博物馆副馆长张惠敏介绍,1980年三件秘色宝物刚从水丘氏墓中出土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胎釉裂隙、釉面剥落等问题,2013年“走”出库门来到浙江省博物馆技术保护部,接受了为期五年的保护修复。如今,它们正在面向观众诉说千年前吴越国那段鲜活的往事。

这抹“秘色”,生生不息。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宁 刘俏言 实习生 牟书瑶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