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 这里有书香,更有人情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15 06:45   

杭州日报讯 复兴南街上最有名的是大大小小的面馆,以及弥漫的杭州老底子味道的烟火气,南星·有意思书房就开在这儿,它的对面,正是两家颇有知名度的面馆。

书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常有居民在对面吃完面,一抹嘴巴,然后沿着龙山河散会儿步,走入书房,然后找一个熟悉的角落坐下,拿本书翻阅,闲暇时光就此开始。

一座城市的阅读空间可以在设施齐备的图书馆,也可以在景区边装帧精美的精品书店,更应该在出了家门的拐角。里面的读者,很多是周边居民,每天习惯性地进来坐15分钟,给孩子讲一个绘本故事,或自己读一段美文。这是一座城市阅读的底色,也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每天都受到滋养的文化土壤。

“只有他们在这个书房觉得有意思,才是真的有意思。”有意思书房创始人汪海英告诉记者。

书房成了周边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022年3月底,南星·有意思书房正式开业,是集图书、文创、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式社区文化空间。两年多来,书房里的留言本上留下了很多周边居民的感言,有人说“这像是一份带给南星邻里的礼物,有温度、有质感、有意思,也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这个书房的前身其实是龙山河改造指挥部的办公和仓库用房,河道修缮完成之后就空出来了。我们发现这个位置很不错,就在属地南星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把它改造成了一个阅读空间。”汪海英说,整个复兴南路的杭州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文物保护点”,“我们曾经出过挖掘浙江各地文化的‘浙江有意思’系列图书,就打算通过这个空间做在地文化的挖掘,也为整个社区的文化普及建设做一些工作。”

书房开业后,这里成为了周边八个社区共享的社区文化空间,每到晚上和周五的下午,书店就特别热闹,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顾最多的是边上的老年人和学生,这儿成了他们在家之外的另一个大书房。

因为面对社区居民,总能看到一些熟面孔。汪海英回忆,附近有三姐妹因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下课就来书房写作业,“看着他们一点点长高变成熟,熟悉之后,在举办活动的时候,她们还成为了小助手,这种因为热爱阅读形成的邻里关系,也是推动我们做好书房的一个动力。”

书房刚开业的时候,一共有6000余册图书,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于汪海英的公司,其余由图书馆提供,可以在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当时,我们在标签上做了颜色区分,这几年运营下来,我们发现不仅书柜上的书从一层变成两层,由公司采购的书占比越来越少。这说明,通过图书馆系统流转的书越来越多。”汪海英说,南星·有意思书房的书籍流通率在上城区是排前三的,在全市也是领先的,“这说明这儿的居民爱读书,也爱这个阅读空间。”

书房提供的不只是阅读

更有邻里关怀

阅读之外,书房还为周边居民、学校提供宋韵体验、亲子手作、读书沙龙、旧书换新、阅读打卡等。开业以来一直推出的“假期一日店长”体验活动,尤其受欢迎。整理书籍、推荐书单、维护书房秩序、帮忙收银……除了周边居民外,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跨越大半个城区来报名体验。他们围上围裙,学着第一次操作图书借阅机、第一次亲手做咖啡、第一次写“店长日记”,收获体验感满满的一天。

据统计,书房每年仅研学活动就有100多场。近年来,针对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又推出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小朋友们来书店做的宋朝风格的船只被整齐摆在了书架上。

汪海英介绍,书房面积不大,但承载的功能很多。一个社区阅读空间,提供的不只是阅读服务,更是多方面的邻里温情。

7月9日,杭州南星·有意思书房门口的户外冰箱清凉上线了,外卖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都可免费自取爱心冰箱里的矿泉水。除了冰饮,书房还准备了爱心凉茶、爱心药箱,为路过的人提供纳凉休息服务,已坚持做了两年。

从复兴南路出发

打造更多有特色的阅读空间

南星·有意思书房的定位是社区居民,在获得大众认可后,有意思书房以打造有区域特色的阅读空间为目标,拓展到了火出圈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西湖边的新侨饭店,最近还在武林门游船码头、大运河杭钢公园开设了新的书房。

其中德寿宫里的宋韵·有意思书苑已经成了杭州图书馆的南宋美学分馆,不仅有大量与宋文化相关的典籍,同时更多注重宋韵文化的传播,通过大量的文化活动向游客传递宋韵之美。

开在西湖边的新侨·有意思书房则是杭州第一家文旅融合的特色书房,除了五六千册的图书借阅外,还有杭州特色的文创产品、非遗产品的展陈,是杭州文旅的一个窗口。

汪海英说,当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个书房的运营必须有独特的定位才能吸引居民和游客,这个阅读空间才能有活力、特点和持久性。

做第一家有意思书房的时候,汪海英和她的团队就有一个想法——希望将书香与烟火气交融,让书房成为邻里交流的文化场所。未来,也希望能持续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开发宣传,以书店为落地载体,做好社区连接和文化服务。“这是一个社区阅读空间应该发挥的作用。”她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