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宝藏景观位
可以登高远眺北京中轴线
这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的中轴线,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区域。自北向南,串联起15处核心遗产——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以及对称布局于东西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
这条中轴线最为集中地承载与展示着北京的历史文脉。在这条线上,既有辉煌庄严的皇家建筑,又有不少重要的现当代建筑,以及大量市井烟火气的民居街坊、历史街道等。
位于北京景山公园之巅的万春亭,是市民游客以“上帝视角”俯瞰整个故宫、远眺北京中轴线的宝藏景观位。从景山上望去,可以看到紫禁城的核心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位列,两边的建筑按中轴对称,能清晰地感知到北京中轴线的真实存在;而景山本身,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景山公园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寿皇殿,近两年才开放,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是皇家祭祀祖先之处,陈设有帝后御影,体现了皇家祭祀礼乐、敬祖和孝道文化。
另一处登高远眺北京中轴线的推荐地,是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鼓楼中有二十四面鼓和一个主鼓,其中二十四面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钟楼底下的扩音器将敲钟的声音扩散到了北京城的角角落落。
年轻人把它当作City walk路线
走个来回,大概近20000步
北京中轴线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按一步80厘米计算,在中轴线上走一个来回,大概是近20000步。很多年轻人把这条中轴线当作是City walk路线,在这里徒步、骑行等。
2023年3月8日,北京西城区文旅局还发布上线了首条数字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项目共设计7个打卡体验点,包括钟鼓楼前、万宁古桥、澄清上闸、什刹前海、火神灵阁、皇城北门和紫禁之巅,形成“七星连珠”之势,为人们呈现了一幅连珠成串的数字文化长卷。市民游客可以通过自动导航定位,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陈寿田说,或许在普通游客眼里的北京中轴线,仅仅是一条沿途由各种古建筑组成的文化风景线路,但在全体申遗工作者心里,它是一个值得写满一千多页A4纸材料,向全世界展示和推介的中华文化瑰宝。
梁思成于1951年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
12年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北京中轴线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于1951年明确提出的。他的定义是“中国古代大建筑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
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盛赞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2012年,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2年中,北京市用了大量时间来发掘遗产价值内涵,改善保护状况,并专门出台多项法律法规,让中轴线保护有法可依。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办聘请的顾问,陈寿田在申遗进入冲刺阶段时应邀加入申遗团队。2023年4月13日,在接受顾问聘书的当天,陈寿田就给北京中轴线申遗办全体成员做了《世界遗产规则与申遗策略》讲座,并正式开始参与中轴线申遗的具体工作。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中,我的角色是申遗工作的政府顾问,主要负责申遗策略研究、重要环节的工作建议、协助做好国际迎检全要素实战演练,相当于担任申遗办主任的参谋助手。”陈寿田告诉橙柿互动记者,申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市、区以及各部门协同,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无论是负责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提炼、申遗文本编制的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团队,还是负责牵头协调的申遗办干部,他们都发扬了拼搏精神,为申遗成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陈寿田回忆,自己虽然是临时帮工,也经常参加申遗办的“夜间例会”,会议开到次日凌晨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