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档案馆的这份镇馆之宝 曾是明代风靡一时的“杭州旅行指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8 06:22   

杭州日报讯 一套始于明代的书,书写着杭州的湖山胜迹、风俗琐事。数百年前,它是风靡一时的“杭州旅行指南”;而今天,它成了我们打开杭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指南”。

这就是明代田汝成所撰写的《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

6月14日,杭州市档案馆馆藏《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研讨会在西湖边召开。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省市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活化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进一步探索宝贵的西湖文化遗产。

镇馆之宝“辗转回家”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初刻本,是杭州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其中《西湖游览志》24卷,《西湖游览志余》26卷,共50卷,所用纸张为白棉纸,品相较好。据了解存世不多,较为珍贵。

《西湖游览志》书名虽为“西湖游览”,但书中具体内容并不局限于西湖本身,还囊括了西湖周边三面的南山、北山以及湖东的杭州城,对城市风俗、建筑布局以及相关人物、典故都有一定描写,可视为一部以西湖为中心的独特方志,对后来的人们认识西湖有很大的影响。

而《西湖游览志余》则以记载杭州掌故轶事为特色。它不厌其详地叙述了自古以来在西湖留下踪迹的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以及家长里短、街谈巷议的故事、轶闻,记载了以西湖为背景的传奇小说、风土人情、花鸟鱼虫,搜集和保存了许多正史所没有的资料,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有浓厚的文学趣味。

一本地理、一本人文,这两本书可谓是互为补充,为我们呈现了古时杭州风采。

杭州市档案馆相关人员介绍:“这套书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一度流转海外,后来通过三番五次的洽谈、协商,才征购而来,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曾任职于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顾志兴先生对《西湖游览志》的征购有很大的贡献,当时他也是鉴定者之一。他在研讨会上表示,“这是一件大好事,让这套几百年前写于杭州的书可以回到杭州。”他说,“档案馆不仅是藏了一部书,也是藏了一部文物。”

历史上的“杭州旅游指南”

“这套书是‘西湖志’,也是‘杭州志’。”杭州出版社工作人员认为,“这套书的价值在于详细介绍了西湖的方方面面,总结了许多杭州的城市故事,任何一个人想要了解杭州、了解古代杭州、了解杭州发展历程,这套书都是个好途径。”

为什么名为“西湖志”,却书写了杭州城里的风貌轶事?

“谈及西湖就必须谈及城市。作者田汝成在《叙》中也做了一些解释,如果只写山川不屑城市‘则西湖之全体不章,故旁及城市,正以摹写西湖也’。”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志坚表示,“城湖相依、城湖一体,这是田汝成的西湖观,也是西湖的认知史上重要的一步。”

“当时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宁波天一阁博物院研究馆员李开升讲了书背后的故事:由于官职调动、“丁忧”等诸多原因,这套书的最终面世,经历了明代多任浙江省官员的出版接力。田汝成是当时杭州著名的文人,书出版后极受欢迎。旅游在明朝中叶以后盛行,人们来杭州旅游,它成了旅游指南,是真正的畅销书,以至于很快就把版给刷坏了。

“漫漶过半,校而补之”。正是因为需求量大、印量大,所以《西湖游览志》在历史上有了各种版本的出现。

杭州方言历史变迁的证明

在杭州话的历史上,茄子曾经被叫作“落苏”。

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戴佳文从研究杭州方言史的角度,做了有趣的分享。《西湖游览志》及《西湖游览志余》所记杭州话分属宋、元、明三个使用时段,个别语言现象自宋朝沿用至明朝。比如“水磨头”“猫儿桥”“塔儿头”“卖鱼桥”等地名,皆已见于南宋时期的咸淳《临安志存》。又比如现代杭州话“暖房”一词,指旧俗在亲友结婚的前一天前往新房贺喜,《西湖游览志余》里有“迁居而邻友治具过饮曰暖屋,亦曰暖房”。可见该词在明代杭州话中就已使用。

而其中部分杭州话现代已不再使用,可以看作是杭州方言历史变迁的证明。“盖杭人以茄为落苏”,说明了杭州话至晚明代还在使用“落苏”。

“其实现在有一些年纪很大的杭州老人依然把茄子叫作‘落苏’。”杭州方言专家曹晓波笑着接话:“我于1989年买了这套书的影印本,在我身边已经35年,一直当作工具书来使用。”

用好珍贵档案,体现镇馆之宝的价值

如何用好这份珍贵的档案、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真正体现镇馆之宝的价值,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比如,将有阅读门槛的文言文用现代文重新注释,将有文史价值的内容换一个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也有专家建议深挖这份曾经的“旅游指南”,做一份独属于杭州的现代旅游地图,“跟着志书去旅行”。

对于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提出的建议和期望,市档案馆表示:“西湖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杭州金名片,愿以此次《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研究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好西湖及其有关的历史文化记忆,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贡献。”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包寒白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