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热播,原著销量暴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6 10:14   

被称为“天生的作家”,李娟的书治愈了很多人

这段时间,一部名为《我的阿勒泰》的电视剧火出圈。该剧不仅在国内热播,还是唯一一部入围2024年第七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视剧集。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出生于1979年的李娟,以“对牧民生活的细致描写”蜚声文坛,作品被央视《读书》栏目、《开卷八分钟》、《人民文学》杂志争相推荐。

很多作家都对李娟的作品称赞有加。朱天文说,“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当时就在李娟(作品里)那唯一无二的新疆。”陈村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来的。”李娟的伯乐刘亮程则说,“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还有作家王安忆、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编剧史航……都惊叹于她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被人称为“天生的作家”的李娟,还有她的作品吧。

大家为什么喜欢《我的阿勒泰》?

2010年,李娟推出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在当时的文坛掀起了一股草原边疆热。此后,李娟又陆续出版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羊道》等散文集,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成为新疆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课本。

十几年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掀起了大家对新疆的热情。为什么《我的阿勒泰》如此受观众追捧?有人说是因为画面美,有的说是因为故事好,还有的说是因为选角成功。更多网友认为,它抓住了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一味药:治愈。《我的阿勒泰》减轻了当下都市人的精神内耗,得到了治愈。

网上有人评价,如果你不开心,那就去看李娟,她笔下的风景、故事、生活,都是让你得到“治愈”的良药。而这种治愈是从作品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包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乃至爱情观,都能滋养心灵。这也许就是大家喜欢《我的阿勒泰》、喜欢李娟作品的原因吧。

电视剧带动图书销量大涨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也让李娟再次被关注。数据显示,《我的阿勒泰》仅五月前两周,在实体书店的销量就达到18000册,两个版本的《阿勒泰的角落》合计月销也有13000册。剧集热播对李娟主要著作的销量助推明显,多年前就开始喜欢李娟的老读者们,纷纷在追完剧集后拿出书来“复习”。

5月24日发布的全国2024年5月上半月畅销书排行榜显示,李娟所著的《我的阿勒泰》(花城出版社),一举斩获非主题时政热销领衔书和文学艺术热销领衔书两项桂冠,列全品类图书热销第7位。这是继年初《繁花》电视剧热播拉动同名书热销后,影视、图书互动热的年内再度引爆。而《我的阿勒泰》的姊妹篇——当年新书《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也携手跻身文艺热销书TOP10。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同名电视剧仅8集,央视热播仅4天,短剧、短时热播竟产生如此高的热效,堪称前所未有。

除了《我的阿勒泰》外,李娟的其他作品也值得一读,有兴趣的,可以根据我们的推荐,按图索骥。

李娟作品推荐

《九篇雪》

李娟的处女作。2000年,外婆意外摔倒中风,李娟专门陪护。在外婆的病榻前,李娟写成了对她个人极为重要的一篇散文集《九篇雪》。她自己说创作这本书,只是为了向自己的爱慕对象倾诉,这本书的秘密其实是爱情。

《九篇雪》看似小说,却不是一部虚构的作品。李娟说她只是把从妈妈或其他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码庄子、搭帐篷、做生意、赶牛、牧羊、找麻雀、住山野、走戈壁、挑水、吃抓肉……一组组活生生的日常场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不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是一部令人如痴如醉而又深藏原始野性的西域牧歌。即使在艰难绝望之处,也会结出鲜艳的果实,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更好地回来——这本书就像李娟的个人纪念册,留存了她充满奇异希望的少女时代的真实影像,也奏响了她丰盛清丽的文学世界的序曲。

《冬牧场》

应该是李娟最重要的一本书,也是她的成名代表作。作品记录了李娟跟随居麻一家去往冬牧场的生活。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一方面是牧人们的冬天和牲畜们的冬天,背后是一幅陌生民族的生存景观图。一方面也记录了李娟个人的一段狼狈过往史。她说自己很痛苦,一种痛苦是源于自己的无能;另一种痛苦则是孤独。“它写了一个冬天,同步记录了人生的一段困境。”四个月,零距离,全程记述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那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记一忘三二》

《记一忘三二》包括三十余篇以“记”为题的文字轻松随性,从亲情、友情、爱情,工作、生活、兴趣乃至梦境等诸多侧面,记录了李娟的心路日常——与母亲相依为命也闹过“分居”,定居于荒野中的大院子而生活不再颠沛流离,少年时曾遭受的暴力与得到的关爱,等等,随着成长反而愈益清晰。种种文字率性而作,平实诙谐,同时又有掩盖不住的温暖和诗意,组成一幕幕“含泪的微笑”,连缀起时间流逝中的琐碎日常。

《阿勒泰的角落》

2010年出版,李娟凭借此书获得了第四届天山文艺奖。 这个时期,她已经进入了阿勒泰市委宣传部工作,并且在机关工作了5年。《阿勒泰的角落》里有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李娟细腻的文字,展现了游牧民族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我们也因此记住了一个小镇:喀吾图。

“在喀吾图,一个浅薄写在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十九岁,她随家人初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为了生活,她与家人也不断随之迁徙——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踏入新的土地,空空荡荡,自然丰泽。人有手有脚、感官明晰,就是自由。什么都可以从无到有,一点点被创造出来。这样的土地容不下虚伪和矫情,一切都那么直接、真实——世界是未驯服的,感官是纯天然的。哪怕生活永远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

《遥远的向日葵地》

这本书中的向日葵,代表的是孤独的等待和农耕的艰辛。李娟用自己坚韧、温暖又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文字,描述了十年前与家人在遥远的阿勒泰戈壁种植向日葵的往事。

李娟跟随外婆和妈妈长期辗转于新疆和四川,本书记录了多年前与外婆和母亲相处的日子。因为定居到了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她们开始了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我们因此看见了“种子时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最后的向日葵秆株”。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忍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冀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