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体验非遗民艺的焕新魅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1 22:32   

潮新闻讯 前言: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聚焦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省域探索”作为重点工作列出,持续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成为具体举措之一。为进一步挖掘“良渚文化大走廊”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和潮新闻联合发起“十大文化图景评选征集”活动。通过文化图景评选、精品线路打造、全媒体宣传推广赋能,努力推动良渚文化大走廊文旅产业带建设高质量发展。

自3月23日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文化图景评选征集”活动启动以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省旅游景区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针对文化图景的选择、名称的确定、文化的提炼等方面,从30余个特色景区景点中筛选出15幅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图景。

4月20日至21日,为期两天的专家考察团走进良渚文化大走廊,通过对大走廊沿线镇街的景区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和感悟思考,结合大走廊文旅发展实际,以专业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评选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图景专家建议名单。

在春意盎然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专家团们不仅沉浸于自然美景的怀抱,还领略了非遗焕新的魅力。

4月20日下午,大家来到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体验了宋韵点茶,沉浸式感受径山禅茶文化。现场,专家们有条不紊地学习各个制茶工序,候汤、烫盏,大家挥动手腕,搅动茶膏、注汤,冲点好的茶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一碗雪沫乳花的茶汤就完成了。

到了最后关键一步茶百戏,以茶为纸,以水为墨,寥寥几笔勾画意境之美。一整套流程如行云流水,大家沉浸其中,直呼妙不可言。杭州乡旅规划设计院院长羊昌海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他首次品尝径山茶和体验径山点茶,他表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休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径山的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非遗的魅力无处不在,民俗民艺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瓶窑古镇核心魅力之一的瓶窑老街,复古的建筑和装饰,仿佛穿越回上世纪70、80年代,勾起人们的怀旧之情,在这里,能感受到各种非遗和传统民俗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了当下生活。

4月21日上午,当专家团走进被誉为“中国传统手艺聚集地”的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他们立刻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类“传统手工艺品”所吸引。这里不仅是全国手工艺的小型博物馆,更是一间包罗万象的民艺杂货铺,一个集陈列体验、展示售卖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传统风筝、竹编技艺、年画展示……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造物团队搜罗自全国各地乡村村落手艺人的匠心独运之作,并巧妙地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讲解员在现场还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这里不仅展示了每件作品的精湛工艺,还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让中国古老的民间手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绽放光芒。”浙江新时代文旅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晓峰激动地表示,在此次考察中,他深受触动。他认为,不仅要更深入地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这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老式电影放映机,作为上世纪的回忆,已经渐行渐远。但在老街的旧时光影音展览馆里,却收藏了上百件来自不同年代珍贵的展品:电影放映机、电影海报,甚至电影胶片……这些展品中,还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电影放映机和最具历史文化代表性的5501型大型放映机,展品之丰富让专家们流连忘返,仿佛触动了记忆的开关。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的教授周玲强表示,尽管这不是他首次来到老街,但这次的体验却让他有了不一样的触动,“这个老街如今汇聚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业态,当地是花了不少功夫和心思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条老街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传播了历史,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不远处的“余杭纸伞”非遗馆,也是这一传承发展的典范。大家在馆内目睹了制伞师傅如何精巧地锯槽和打磨伞骨,女师傅则在一旁细心打眼,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匠心独运。“没想到一把余杭纸伞的诞生,要经历70多道工序。”在看到制伞师傅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的打磨后,蒋院长不禁感慨,“这不仅是一把伞,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自然材料的尊重,一份对手工艺的执着。”

“我感觉老街天天在变化,正在焕发老街原有的青春。”任鸣教授说,“我期盼通过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打造,让老街更能够承载历史的痕迹,也能启示我们年轻一代对过去的追溯和理解。”良渚文化大走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生机,成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地标,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孙维佳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