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吴昌硕的足迹 感受四月芳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1 07:01   

杭州日报讯 最是人间四月天,出门赏花踏青正当时。今年恰逢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一起跟随他的脚步探寻艺术的足迹。

1844年,吴昌硕诞生于安吉孝丰的鄣吴村。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的毛竹之乡,又是白茶之乡。山清水秀的一方山水,养育了大师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吴昌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篆刻、书法、绘画,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面貌,在中国书画史、篆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画如其人,人如其艺。在“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箫鱼脱筌”等诗句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吴昌硕的画品和人品。

除了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吴昌硕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据安吉吴昌硕纪念馆馆长胡建华介绍,鄣吴镇昌硕小学基建工地曾出土一块古碑——“阖村公禁”碑,经查证此碑是由民间自发集资,为严禁破坏林木,保护生态环境而立。发起人中便刻有吴昌硕的大名:吴俊卿。碑文字虽不多,但义正词严、铿锵有力,从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热爱家乡,关心故里生态保护事业的强烈感情和高尚品德。

在安吉彰吴村有吴昌硕的衣冠冢,在杭州孤山则有吴昌硕纪念馆。1927年夏,吴昌硕曾小住西泠印社观乐楼。1957年,国家将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馆,这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吴昌硕纪念场馆之一。同时,将原吴昌硕为题襟馆所题之联移至观乐楼,上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下联“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此联原由吴昌硕书,现所挂之联为诸乐三1979年书)。吴昌硕谦虚地自戏为“一介耕夫”,只识得一些青铜砖瓦上的文字。

和多数西泠印社社址建筑一样,观乐楼因战乱、社庆等原因经历了数次变迁,如今的观乐楼内,迎面可以看到一尊吴昌硕先生半身铜像,基座正面书有“吴昌硕先生像”,背景是他最喜欢的墨梅图。

作为海派艺术大家,吴昌硕赋予了书画艺术探索创新的生命力。纵观吴昌硕的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1872年,29岁的吴昌硕首次踏足上海,1887年,一度迁居上海。1913年早春,吴昌硕举家从上海吴淞迁入当时属于闸北的吉庆里。此后直到1927年去世,吴昌硕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当时上海万商云集、名士辐辏,新旧、中外文化交替碰撞,大江南北的书画家荟萃于此,经济发展带动书画市场的蓬勃,形成“海派”的独特面貌,吴昌硕也完成了从艺术大家向海派领袖的嬗变。在这里,吴昌硕以艺术为毕生追求,培养出齐白石、梅兰芳、沙孟海、潘天寿、刘海粟、王一亭等优秀的学生,每一个名字都在之后的艺术史上熠熠生辉。上海吴昌硕故居被艺术家敬称为艺术界的“黄埔军校”。

临平超山是海派艺术家的钟爱之地,也是吴昌硕先生的寄骨之地。据吴昌硕先生后人吴越介绍,“老先生逝世之前,就跟我祖父讲,我逝世以后,你们就把我葬在超山的梅花树旁。他曾经自己写了一首《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说我永远是梅花的朋友。”

一生酷爱超山梅花的吴昌硕,曾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的佳句,可见他对这里的钟爱之情。晚年游历超山时,他还和友人在中国五大名梅之一的宋梅旁筹建了宋梅亭,并在亭边亲手栽种了一株蜡梅。

据超山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孙晓云介绍,“今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回溯先生与超山的深厚关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进超山—丁山湖综保工程建设,重点开展文化展陈提升项目,对吴昌硕纪念馆、潘天寿纪念馆、浮香阁、问心馆四大展区的提升改造与景区有机串联,积极打造超山大明堂历史文化展示馆,奋力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另一方面,通过与西泠印社持续开展深入合作,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挂牌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超山基地、落户西泠印社名家工作室,系统性研究阐释超山文化价值,奋力将超山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标志性文旅品牌。

这个四月,跟着先生的脚步,与春同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乐怡 实习生 崔正苡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