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征集,让古籍回家
盛世修文,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对新一代古籍工作者来说,当仁不让。
“现在,我们的古籍征集工作正在大步迈进,不仅有来自民间的捐赠,还有专门的拨款用于收购典籍。”李开升说。近年来,许多珍贵古籍第一次走进天一阁,曾经失散的阁内珍宝也“还复来”。天一阁,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也将是成就一段新时代文化传奇的地方。
仁人志士,推动典籍汇聚传承。著名历史学家陈登原之子陈宜张院士,于2022年末向天一阁捐献了其父藏书1000多册,其中包含了清末二十四史等古籍,目前天一阁正在整理编目这批书籍;著名藏书家孙家溎的后代,两次向天一阁捐赠蜗寄庐藏书,元刻本的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明嘉靖汪文盛刻本《汉书》等珍贵版本均入藏天一阁。
主动征集收购,更让众多失散的珍宝得以“有家可回”。
2021年,天一阁博物院以高价征得珍贵古籍2种共18册,分别是清雍正活字泥版印本《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和清初汲古阁抄本《金石录》。其中,《精订纲鉴廿一史通俗衍义》采用了绝无仅有制作及印刷方式,即活字泥版印刷技术,成为天一阁首次收藏的此类珍贵文献。
“6年前,曾经失散的《平定两金川战图》同版本的一套图被找到并成功收购。”李开升告诉记者。由于诏修《四库全书》时献书有功,乾隆皇帝先后御赐天一阁3件珍宝,即《古今图书集成》《平定两金川战图》及《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接下来,数字化回归也提上了日程。天一阁博物院已启动海内外流散书籍访归工程,采用“数字归阁”形式,用高清摄影技术将古籍数字化,使流散的书籍以另一种形式回归天一阁。
书藏古今,书香不绝。
藏用并重,经典活起来
古籍的“藏”与“用”并非完全对立。让承载中华文明的珍贵典籍“活”起来,走进大众,让人们发现古籍的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它们的保护。
加强对收藏的研究,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离开文澜阁,我们迎着潋滟的湖光来到孤山路28号。1913年,伴随浙江提学使袁嘉穀、浙江巡抚增韫奏准建造的白楼正式开放,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也转移到白楼储藏。白楼,后来也成为浙江图书馆孤山路总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
如今,文澜阁《四库全书》保存在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区的地下藏书室,与栖霞岭北麓黄龙洞风景区为邻。
“对《四库全书》、文澜阁中其他藏品的妥善保护是首要之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研究、推广这些文化遗产,让古籍‘活’起来。”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说。
作为承担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的浙江图书馆,不断健全古籍普查管理制度,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并加快古籍整理出版,目前已完成全省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省民国时期传统装帧书籍登记目录的出版。
“数字化”跑出新路径。浙江图书馆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全面开展馆藏古籍数字化,3000多部浙江乃至国家珍贵古籍完成了数字化采集。2022年,“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上线发布,拥有2600多部古籍的数字化图片,为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用好古籍文献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古籍是历史记忆的“存储”。行走于藏书阁间,我们惊叹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深感一代又一代藏书家修书、护书、藏书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