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为什么需要亚残运会?
目前,全球各类残疾人数量达10亿,约占总人口15%,其中有6亿在亚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某种程度上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亚残运会为亚洲各国运动员提供了舞台,展现自立自强、积极乐观、拼搏奋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和偏见。如何配得上这些运动员们精彩纷呈的人生,筹办一场同样精彩的亚残运会,须解好一组“密码”。
密码一:硬件环境“无碍”。
杭州亚残运会大约3900名运动员,其中1100名需要坐轮椅,对吃住行都有特殊要求。为此,亚运与亚残运组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人员相同、理念相通。亚残运会共19个竞赛场馆,其中17个沿用亚运场馆,均已事先完成亚残运村727套无障碍客房和15大类无障碍设施的升级改造,无须转换,来了就能用。
密码二:文明观赛“无声”。
亚残运动员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期望取得理想成绩,需要我们一起为他们的高光时刻鼓与呼。但是由于亚残运会项目的特殊性,许多比赛规则与一般比赛有所区别。比如,观看视力残疾人士参与的比赛项目时,最重要的观赛礼仪是保持赛场安静,在适当的时候为运动员鼓掌助威。这就需要观众提前熟知观赛礼仪,助力亚残运动员发挥出更高的竞技水平。
密码三:软件服务“有爱”。
面向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光有热情还不够,需要更多有爱的细节。未必每一位残疾人都需要帮助,有些残疾人,特别是残疾人运动员,身手非常矫健,并不需要别人帮忙。广州首届亚残运会时,志愿者遵循“一看二问三听四助”原则,以平等、尊重、真诚的心态提供服务。因此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时,要事先征得同意和许可,注意保护隐私,多顾虑尊严,以平常眼光去帮助,避免盲目服务。
(三)
亚残运会只有短短十几天,共享这场精彩的体育文化和文明精神并举的盛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需要我们善待并用好赛事留下的“遗产”。
从历届残奥会、亚残运会经验看,其举办可以帮助主办国残疾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发生显著性的变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场精彩的亚残运会将会成为推动本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契机。
当有爱“无碍”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共识,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春天才真正到来。
物理意义上的有爱“无碍”,让坎坷成为坦途。仅在筹办北京残奥会的七年时间里,我国总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在全国新建1.4万个无障碍设施,这一数字相当于之前20年相关投资的总和。
再看杭州,全市13万个无障碍点位完成提升改造,297座地铁出入口、28座人行天桥及地道、1573座城市公厕等无障碍点位实现可搜索、可导航,并提供24小时免费手语“数字人”服务。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个人也需要形成“扶残助残”的意识和素养。比如,礼让盲道,当你看到盲人拄着拐杖在停满非机动车的盲道上徘徊不前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不占用盲道是留出了他们出行的坦途。还有礼让坡道、楼道、无障碍卫生间等等,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残疾人搭把手、扶一把、让一让,是城市文明最美的风景。
观念意义上的有爱“无碍”,让运动赋能人生。引导更多人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发展平台,是亚残运会的题中之义。中国的残疾人比例不高,但绝对人数全世界最多,目前超过8500万。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具备融入社会、自力更生的基础能力。
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亚残精神是对世人普遍意义上的一种鼓舞和激励,对残疾人更是一种“赋能”,让残疾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体育项目,不但能帮助他们在机能上复健,在心理上重建自信心,更能让更多残疾人回归社会。
比如,参加本届亚残运会的许多运动员,就是在观看北京残奥会时产生为国争光的想法。比如,“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的温州创业者杜志文,10年如一日帮助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
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一段段艰难前行的历程和那份永不妥协的信念,总能带给人们穿透灵魂的震撼与感动。
为残疾人提供奋斗舞台,在创业、就业时享受平等权利,让他们更多的期盼照进现实,成就更多出彩的人生。这样的故事治愈你、治愈我,治愈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