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着向亚洲、向世界介绍美丽的萧山,这是我的荣幸……”视频里这位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做着各种手势的女子是谢红萍。她是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手语翻译。
几个月前,她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成了亚残会的一名手语志愿者。
用双手叩开“无声世界”的大门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经常有人这么问谢红萍。她总是笑着说:“我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早就有这个基础,遇见有困难的人,能帮就帮了。”
1993年,谢红萍考入浙江温岭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除了平时师范专业课程外,她还多学了一门手语课。在谢红萍看来,手语翻译就是听障人士的“耳朵”和“嘴巴”,在听障人士“无声世界”里,手语翻译能带去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在真正步入社会时,她发现,手语虽然无声,但和大家平时说的语言一样,存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不少听障人士的手语地方特色太浓,用标准手语与其交流经常会出现沟通不畅,无法理解的情况。
“就拿陪同听障人士就诊来举例。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医生根据字面意思直接向听障人士解释,他们很多时候是理解不了的。这时就需要手语翻译者根据对方的手语习惯重新加以理解。一有不懂的就得叫停,遇到药物剂量等也要向患者再三强调,表达清楚。”谢红萍说,手语正是根据人们生活中习惯性动作创造的,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手语打法也不一样。手语翻译者不仅要了解清楚听障人士所表达的内容,还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
为了不曲解原意,谢红萍时常在口型、表情、手势的基础上,加以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通过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帮助听障人士理解语句,一遍一遍地询问、学习,迎合他们的地方手语,改变自己的手语习惯。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成为手语翻译的近30年来,谢红萍参加各类需要翻译的残疾人会议及活动,担任过区残联聋人协会秘书长,加入了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还为《杭州气象》《萧山气象》等栏目录制了手语翻译视频。在服务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路上,她从没停下脚步。
下午结束本职工作后,谢红萍的行程安排十分充实。驱车前往影棚录制气象节目的手语翻译视频,给社区的手语爱好者和工作人员上手语课,陪听障人士去医院就诊,通过实时在线翻译系统解决听障人士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沟通问题……经过一番忙碌,又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刻。
多年坚守在手语翻译志愿服务上,对于听障人士来说,谢红萍既是老师又是知心朋友。何时有需要?何处有问题?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时间找谢红萍。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曾经服务过的听障人士就向她发来了考取执业技能证书的相关问题。
“这几年能见到手语的场景是越来越多了。一些医院、政府机关都在尝试上线手语翻译系统。”她说,虽然很辛苦,但看着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得到帮助,自己时常觉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有缺陷的世界独特且靓丽
作为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谢红萍接触过很多身体有缺陷的人。对于残疾人运动会的相关工作,谢红萍也并不陌生。
这几年,她多次在区残疾人运动会中为运动员们提供志愿服务,各位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的身影成了她心中永远独特且靓丽的风景。
“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残疾人大多性格开朗,聊到体育时,他们的眼神都闪闪发光。”谢红萍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身体并不‘完美’,但他们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在赛场上永不服输,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在往届区残疾人运动会上,她真切地看到了生命的勇敢和坚韧,能为残疾人做出贡献让她觉得倍感荣幸。也正因如此,今年3月,得知亚残会志愿者的招募消息,谢红萍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就提交了报名申请。“我想,我本身就是这个专业,正好亚残会就在家门口,这么方便,肯定要出点力的。”
转眼间,杭州亚运会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为了在亚残运会上向选手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她正在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国际手语,参加手语沟通、礼仪等相关培训,提高自己服务残障人士知识和技能。
“能够在家门口举行的盛会中担任手语翻译,将是生命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在采访的最后,谢红萍语气中难掩激动。“希望我能用最准确的手语,让听障朋友也能读懂比赛,感受运动赛场的魅力,向亚洲、向世界介绍我们美丽的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