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带来新意
这段时间,浙江美术馆正举办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的毕业展。5月初,中国美院的老师看完展区回去后对学生说:“能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你们要好好画!”
在艺术人心中,放到美术馆这个空间做展会,意味着站在了更高的地方,能看到更宽阔的世界。
让本土艺术与世界相融相通,这也是浙江美术馆的典藏观。
“我们典藏体系的核心就在于重构传统,让最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他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浙江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而重构的意义,就是打破大家对美术馆的“准博物馆”思维。
“现代美术馆是从博物馆演进而来,但在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和功能。”应金飞说,浙江美术馆从开馆前就启动藏品征集,积累下不俗的“家底”。2009年底,吴冠中向省政府捐赠晚年创作的56件彩墨、水墨、书法作品及16件林风眠、陈之佛等师友作品; 2010年,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再次捐赠其父48件作品。由此,浙江美术馆成为国内拥有吴冠中捐赠作品最多的美术馆。以乡情为纽带,浙江美术馆吸引了众多艺术精品“回流”故里。
然而,简单地扩展项目和藏品规模不是浙江美术馆的目的。
“不一定是引进大师,也不一定要大型,美术馆的展览重点在于策划和引进方面的精准和专业。”应金飞介绍,以“深度策展”的模式,构建融“策展—创作—展览—典藏—交流”为一体的“有机美术馆”,是浙江美术馆在创新路上一直做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想从艺术、社会、人文等层面有效扩展美术馆的综合影响力和创新生长力”。
于是,在“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上,人们发现雕塑作品还能走到身边,直接跟人交流互动;在“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展”上,杭州数千名普通市民参与的大型装置作品“万羽千言”惊艳世人……
今年下半年,浙江美术馆将结合杭州亚运会,举办“亚运主题艺术展览”,包括“博弈论: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东方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展”“赵之谦特展”等3部分,展出时间横跨亚运会举办期。
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新载体、新媒体的加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是经典文化带来的价值认同。
“立足浙江、面向世界”,如今,这个融合自然与人文韵味的美术馆,正用多元化的共享方式让更多人接触艺术之美,成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渠道。
永不闭幕的艺术节
作为艺术的百科全书,美术馆的服务对象不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浙江美术馆现在怎么样了?许江答:“这个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美术馆,引领浙江的展览和创作。”
说“引领”,名副其实。从浙江美术馆开馆这天起,一个永不闭幕的艺术节就上演了。浙江人免费看展的“特权”,比全国早了两年多。
如今,美术馆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身为在杭美术馆,以艺术的形式竭力连接这座城市和市民游客,是题中应有之义。”应金飞介绍,已成长为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浙江美术馆,开馆至今已举办各种展览近450个,藏品有近3万件,成为浙江的文化地标、百姓的文化乐园。
作为大众教育的“会客厅”和审美教育的“实验室”,浙江美术馆下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满足人们在美的培育、欣赏和沉浸上更深层次的渴望。
5月底在北京参加完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应金飞回杭后写了份建议:“参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的省、市、县(区)三级建设管理体系,在省级规划中明确将美术馆纳入县(区)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机制。对标其他省份省级美术馆体量,研究建设浙江美术馆二期新馆。”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道路上,在千万人口的杭州、六千多万人口的浙江对品质艺术不断增长的需求前,浙江美术馆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