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笔下的晚清杭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10 07:23   

浙江日报讯 杭州文史研究会支持的课题成果——《〈申报〉笔下的晚清杭州》近日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保存了海量有关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信息,被后人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中,有关杭州的报道相当丰富。

从2009年至2018年,该书作者张学勤历时近10年将晚清《申报》(1872-1911)中所有关于杭州的文章全部用手工抄出并进行了梳理,在充分运用《申报》史料的基础上,又结合相关地方文献,试着还原晚清杭州的社会风貌,展示晚清社会曲折前行的印迹。

例如,晚清杭州仍是中国出了名的火灾城市,大火灾往往发生在繁华的商街,原因之一是商店与商店之间没有砖墙,尽是些易燃的板壁竹墙;原因之二是商街过于狭窄,两岸商店挂出的幌子、招牌,又都是引火之物。《申报》中记录了杭州烧毁房屋在30间以上,或焚毙人员10人以上的大火灾就达108次,几乎都发生在繁华商街。清朝覆灭前夜,杭城还曾发生两起延烧房屋800余间的特大火灾。可见,晚清杭城的火政制度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

再如,晚清是农业社会,应对天灾(水灾或旱灾)应该是天大的事情。据《申报》记载,当时杭城高官应对天灾的举措往往是这样两条:一是严禁全城屠宰,连鱼虾都不准吃;二是虔诚拜佛迎神。这些报道真实地记录了晚清高官的思维定式和施政实况。不过,《申报》中也有这样一则报道:1889年农历十月初三、初四两天,浙江巡抚崧骏下令城中各洋枪队向空中放枪开炮。原来,有人向他建议,放枪开炮可以击散空中乌云,制止天空降雨。为了应对当时“淫雨四旬,处处尽成泽国”的大水灾,这位巡抚便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此事看似相当荒唐,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晚清有的官员已开始转变思维定式,有了借助近代科技抗击自然灾害的念头。

此外,《申报》还摘录了晚晴大量科举试题,几乎全来自四书五经等古籍。1896年10月,就任杭州府太守不久的林启,却在课试东城讲舍的学子时,于正课之外,另出策论四题,要求学子自备课卷,在五天内完成。据《申报》记载,这四题策论分别是“清理街道议”“杭城救火策”“浙省积谷说”“两浙盐政利弊论”。可见,不合时宜的科举制度在取消之前,已有勤政官员试图作些改良,借此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然而,这些小修小补无补于事,科举制度最终还是难逃取消的命运。

《申报》中的涉外新闻,则让后人更能真切地看清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07年8月,英国官方硬要出借150万英镑给中国,用于沪杭甬铁路建设。引进外资,用今天的眼光看,当然是好事,但是,读完《申报》相关报道,才知道说好的150万英镑,最多给120万英镑。最后,实际到位的仅有45万英镑,而利息则必须按照150万英镑支付。难怪时任清朝邮传部侍郎的沈雨人说:“中国借款有如赔款,可叹!”但面对如此不平等的借款,作为晚清政府的高官却无法拒接,只得违心地接受。

该书还借助《申报》史料弥补一些重要历史细节。如学界一直认为1896年日本在杭州城外的宝石山东麓建起了领事馆。根据《申报》记载,日本领事馆当时是开设在杭州城内马所巷,租用的是“已故嘉兴府太守许雪门的宅邸”。钱塘江上的造桥历史,也因为有《申报》的记载而可以上溯至晚清。原来,晚清名人胡雪岩曾谋划建钱塘江大桥,并请来英国、德国、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钱塘江边搞过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晚清汤寿潜也有建钱塘江大桥的计划,但是,请来的洋工程师只造了一座码头,就被潮水冲走。从《申报》的这些报道看,即使是英、法、德等当时的强国也未必有钱江造桥的科技手段。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严粒粒  编辑:实习生 周期意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