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家族在杭州有“高半城”之称 杭州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1-31 09:35   

1月27日,著名翻译家杨苡去世,享年104岁。

她是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她的先生赵瑞蕻则是中国翻译《红与黑》的第一人。

伴随着杨苡去世的消息,她生前唯一留下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成了大家争相阅读的回忆录。从1919年到今天,这是一部大家族的回忆史,更是百年中国的发展史记录。

其实,在杭州,也有一部来自大家族女儿留下的知名回忆录《山居杂忆》,被读者誉为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家》。这是一位杭州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更是一部传统中国的温情记录。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出身“簪缨之家”

《读库》主编张立宪曾说,杨苡的家庭是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

1919年,杨苡在天津一个大家族出生,祖辈上有四位在晚清时考上翰林,父亲杨毓璋是民国时期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

“我父亲的大太太怀了八胎,结果只活了两个,就是我大姐姐和二姐姐。没有儿子不行,结果就娶了我母亲当二房。”杨苡的母亲生下了杨毓璋唯一的儿子,这个叫杨宪益的男孩是杨苡的哥哥,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翻译家,和夫人戴乃迭一起,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被认为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杨苡的姐姐杨敏如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姐夫罗沛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苡和先生赵瑞蕻都是著名翻译家。

2022年底,杨苡口述、南京大学教授余斌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由译林出版社推出。

1999年,84岁的赵瑞蕻病逝于南京;2009年杨宪益去世,终年94岁;2017年12月,杨敏如离世,享年102岁。

“丁聪、吴祖光、罗孚、我哥……这些人全都没了,就剩我一个人了。”那些在杨苡百年人生中次第出现的“许多人,许多事”,都成了“可感,可念”的回忆。

西南联大的记忆里

都是好玩的事

1938年7月7日,19岁的杨苡离开天津,前往昆明,由此开启她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联大的日子是清苦的,杨苡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条长凳,一张小破桌。雨大的时候,雨水从瓦檐上泄下来,就成了透明的门帘。但生性乐观贪玩的杨苡反而以此为乐,“只觉一切都新鲜有趣,甚至巴不得淹上一次才来劲”。

在杨苡的记忆里,联大的生活也尽是些好玩的八卦趣事。

比如联大女生们最期待的老师是闻一多和陈梦家,因为他们是有名的新文学家,“好像只有朱自清是讲新文学,讲白话散文,但他课讲得不好,拘谨得很,我也不爱听。”

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吴宓给大家上“欧洲文学史”,杨苡记得的却是吴先生这样的模样:左手抱几本洋装书,右手是手杖,走进教室,讲但丁的《神曲》,比画着天堂与地狱,一会儿拊掌仰首向天,一会儿低着头蹲下,让大家笑了又笑。一说到但丁对贝阿特丽斯那段恋情,吴宓还直接对着空中大呼:“Oh!Beatrice!”

关于沈从文的记忆也是如此,初次在青云街遇到沈从文,她记得的是沈先生“真是容易害羞”“不害羞也是有点害羞的样子”。沈从文在众人面前讲话,具体说了些什么,杨苡早已忘记了,只记得桌上老有苍蝇在零食上面飞,沈从文一面说一面挥手赶,一挥手,袖子那儿就有棉絮往下掉,塞回去又掉出来,她看了想笑又不敢笑。

《山居杂忆》

家族在杭州有“高半城”之称

那个年代的女性,人生可能天差地别,比如《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作者杨苡,一生从事翻译;《山居杂忆》作者高诵芬一辈子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但她们都有过动荡不安的经历,也都有着淡定从容、沉着踏过坎坷的智慧和勇气。

1999年,一本跨越近百年的回忆录《山居杂忆》问世。2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在豆瓣依旧有8.8高分,被很多读者誉为“半部《红楼梦》,半部《金粉世家》”。

去年,这部绝版多年的《山居杂忆》重版归来。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杭州高家。

当时,杭州城里号称有四大家族。一个就是双陈巷高家,也就是高诵芬的娘家,乃杭州名门望族,不仅经营着当时最大的锡箔作坊、数千亩狮峰龙井,还涉足绸庄、餐饮、地产、金融等众多产业,实力雄厚,人称杭州“高半城”,意思是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属于高家。

还有一个望族,就是金洞桥徐家,办过学校,有杭城最大的缫丝厂。高诵芬就嫁到了这个徐家。算是门当户对,虽是旧式婚姻,但两人情投意合,夫妻两人共育有四子,晚年移居澳大利亚后,高诵芬在儿子徐家祯的协助下写就《山居杂忆》。

喜糖做了96000颗

高诵芬14岁定亲,18岁结婚。女方在结婚之前最重要的便是准备嫁妆,高诵芬在等待结婚的四年里,一直在准备嫁妆。

《山居杂忆》里,记录了民国杭州风俗,中产以上家庭嫁女,除了必不可少的喜筵、嫁妆之外,就是要准备桂花糖,也即喜糖。之所以要用桂花糖做喜糖,大概是因为取“桂”与“贵”同音,而桂子又跟“早生贵子”的吉利口彩有联系。

桂花糖,一般人家分红绿两色,可高家要六色!分别是黄的桂花糖,红的玫瑰糖,白的代代花糖,绿的薄荷糖,黑的乌梅糖,蓝的靛青花糖——统称“桂花糖”。

“我十四岁订婚到十八岁出嫁这四年时间里,每到春、秋两季出动不少人力进行桂花糖的制作,煞是热闹非凡。”四年待嫁,高家全家连佣人加帮工年复一年地囤了16000包桂花糖,共计96000粒!这种桂花糖久藏不变味。婚礼没发完,直到婚后20年,高诵芬的孩子还能不断从箱里找出糖吃,且吃得津津有味。

当她风光出嫁时,光陪嫁的首饰就放满了一屋子的大橱柜,她曾想:“以后我老了要把这些首饰分给我的媳妇和女儿们,如果我没有福气,嫁过去以后家境贫穷了,我要把这些首饰卖出去,以供家用……可是还没等我有机会戴过所有的首饰,抗日战争爆发了。”

高诵芬没进过正式学堂,也未曾进入社会工作,所接触的人不外乎亲人、朋友、家中的佣人,家庭医生和教师,但是她经历了从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近代的百年剧变,那些看似平淡琐碎的日常和人物像一幅画卷般徐徐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旧时风物、习俗、礼仪、美食、风景从时间的洪流中变得生动起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伴随着杨苡去世的消息,她生前唯一留下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成了大家争相阅读的回忆录。从1919年到今天,这是一部大家族的回忆史,更是百年中国的发展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