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讲解员陈甫:让博物馆标本“活”起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1-18 10:49   

“爷爷,这是熊大吗?”“对,熊大熊二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熊,它们胸前有V型或者u型的白色皮毛。”11月15日上午,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区3楼绿色浙江展区,滨江春波南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围着一位白发讲解员听得入了迷。老人名叫陈甫,担任志愿者讲解员已有9个年头。

大到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小到社区、乡村文化场馆,来到浙江的游客会发现,大伯大妈讲解员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用热情和专业的讲解,传播着浙江文化。通过陈甫的一天,我们来看看白发文化志愿者们的故事。

几经波折

如愿成为讲解志愿者

2011年夏天,陈甫从杭州市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退休,闲下来的他想找点事做。“去当志愿者吧,发挥余热,帮助他人。”一个念头闪过,说干就干。他四处请教咨询,参加了杭州市团校新人志愿者培训,完成了上岗前第一步。

当天,陈甫就和一群“新生”主动要求跟着培训老师参加志愿服务。一路上,他兴致勃勃,很是期待。让他没想到的是,接待人员看到他头发花白,欲言又止,委婉地表示服务完这半天就可以了。

但陈甫并没有因此气馁。有人建议他,可以试试做一名知识服务型志愿者——博物馆讲解员,陈甫也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定位。大方向确定,他立刻向几家博物馆投递简历。

2013年10月,他得到省自然博物馆的面试机会。一到现场,他就感觉到了压力,前来“应聘”的基本都是大学生,不少还是播音主持系毕业。但他马上调整好心态,顺利通过面试。

要真正成为讲解志愿者,必须要熟悉每个区块的讲解稿,进而通过馆方考核才能上岗。他把一个个生僻词查出来,标注拼音,一遍遍通读至熟练,再练习语气、语调和语速。为了便于学习,陈甫专门买了一台录音机,录下自己诵读的讲解稿,反复播放。就这样,陈甫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所有区块的讲解考核,成为馆内为数不多的全程志愿讲解员。

当“啄木鸟”

讲听得懂的故事

陈甫很快发现,照本宣科地讲,观众兴趣提不起来,特别是小朋友,常常问出“超纲”的问题,让人措手不及。

陈甫有一个移动硬盘,专门用来存放搜集到的各种讲解参考资料。“看多了,自然能看出一些门道,甚至能当‘啄木鸟’。”

多年前,陈甫发现,序厅展出的翻车鲀尾部并没有一个尖尖的矛尾,体形也不一样,并非讲解稿中的矛尾翻车鲀。他立刻上网查找,在一则新闻报道中找到了“证据”,并向馆方提出,馆方立即回复和修改。

4楼的“狂野之地——世界野生动物展”曾展出贝林先生捐赠的野生动物标本,作为场景配合展出的猴面包树模型引起了陈甫的注意。“讲解稿里写着面包树,展出的是猴面包树,它们是同一种植物吗?”陈甫花了几十天时间查阅上百份资料,下载几十篇文稿,最终在《中国植物志》中找到答案。馆方咨询专家后,再次采纳了陈甫的举证。

这些年来,陈甫坦言自己也从观众身上汲取了很多鲜活的知识。一次,在讲解到魔鬼鱼的时候,一位观众说:“我以前看到过,踩一脚,它就生出小魔鬼鱼来。”陈甫眼前一亮,这是多么生动的表达。原来,魔鬼鱼是卵胎生的,卵在母体里成长发育,所以踩一下母鱼,小魔鬼鱼就出来了。之后,每当在这里讲解,陈甫就会讲到这个细节。

甘于奉献

满满热血闪闪发光

信用时数5599、荣誉时数744……这是71岁的陈甫在志愿汇平台上的一组实时数据,9年志愿讲解员时光让他收获快乐,实现自我。从三尺讲台,到博物馆讲解,陈甫说,最骄傲的事就是一直没离开过教育“岗位”。

“不论年龄几何,无关资历背景,这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都用赤诚之心服务于科普场馆的第一线,我在他眼中看到的是满满热血,闪闪发光的样子大概是对志愿精神的最好表达。”一位年轻的志愿讲解员这样评价陈甫。

“决不能回答我不知道”,陈甫对待讲解工作的严谨,给年轻讲解员留下深刻印象。

回馈是互相的。陈甫说,这些年来,自己进一步养成文明用语、规范用语的好习惯,结识很多志愿者朋友,增长了见识。陈甫喜欢旅游,当在西溪湿地认出水烛等水生植物时,他满脸喜悦。游太湖适逢蓝藻爆发,他知道蓝藻虽然会让湖水变绿,但它也是30多亿年前为地球制造氧气的功臣。

如今,外孙女总是粘着陈甫,要听他的自然知识小故事。

“身体还算不错,我打算继续奉献5年。”陈甫说,家人都很支持他做志愿者,现在外孙女已经上小学,他有更多精力可以腾出来。

正是有像陈甫这样热心的文化志愿者,博物馆里的标本才会“活”起来,文化圈才能画得更圆满,文化才能传承不息、蓬勃向上。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记者 徐小翔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