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先农坛到杭州的“一亩三分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09 07:00   

杭州日报讯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自己的小地盘,其来源与先农坛有关。明清两朝皇帝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就是“一亩三分”。这个俗语,杭州人也常常在说,难道与杭州是南宋古都有关?

在北京中轴线上有一重要的礼制建筑群叫“先农坛”,位于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遥相对,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天坛同时建成,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

先农,是指神农炎帝,《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成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祭祀与战事都是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我国古代帝王为敬畏神农,重视农耕,遂祭祀先农。

从周朝开始,已经有祭祀先农和籍田活动,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早春,天子手执耒耜在籍田上像模像样地示范性耕作,显示了对农业的重视。最早在甲骨文中有关于商王亲自参与春播活动的记载:“贞今我耕,受有年。”《史记·孝文本纪》:“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北京明清先农坛是最具规模、最有影响的籍礼建筑,由周长3公里的坛墙围绕,总面积约130公顷,其外形呈北圆南方的狭长形。坛分内外两层,内坛是祭祀先农神的主体。祭坛面积很大,密植柏树,共有古柏8734株,先农坛建筑就坐落在这片苍翠浓郁的柏林之中。

在盖世珍品《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中,春季二月,雍正率领王公大臣到京师外城的先农坛祭祀后,来到称为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的籍田。雍正皇帝身着黄袍,扶犁耕田,富态雍容。画面松柏成林,祥云缭绕,大千气象,庄严肃穆。《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分上下两卷,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先农坛的祭祀功能和皇帝的“亲耕”之礼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中国,先农坛遗址并非北京独有,目前尚存的、最有影响的京师先农坛还有西安隋唐先农坛。隋唐先农坛,又称籍田坛。坛高五尺,方五尺,先在隋唐京师长安城东郊春明门外,唐玄宗时移于浐水东面。此为皇帝春正月举行“耕籍礼”春耕大典仪式与祭祀农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处。

看到这里,作为杭州人会提出疑问:杭州曾为宋都,怎么没听到“南宋先农坛”呢?杭州的“一亩三分地”在哪里?

北宋的儒家学者将籍礼定为国家的六项大礼之一,建议设置籍田司,以管理籍田的日常。据历史记载,北宋有三位帝王行过籍礼,他们是太宗、仁宗和徽宗。徽宗在熙宁变法后,除设先农坛外,又增设了观耕台。

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多方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因而比较关心民生。他说:“食者,民之天,百姓岂可阙食?”南宋王朝农耕经济发展没有按下“暂停键”,注重兴修水利, 鼓励流民复业,出现了“田野加辟”的繁荣景象, 农产量比唐代显著提高,“苏湖熟,天下足”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陆游在《陆游集》里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赵构称帝后决心要做中兴之主,在耕籍礼上当然不会“躺平”,确实好好地“表演”了一番。司封郎中李涧在朝见高宗时说:“今朝廷清明,边鄙靖谧,望明诏有司,讲求祖宗故事,躬行籍田之礼。”赵构很是赞赏,他知道自己因特殊机遇而皇袍披身,祭坛是政权合法性的标志。没有祭坛,国家就不称其为国家,帝王也就不称其为帝王。

历代帝王争相建造先农坛祭祀神农,并利用籍田的收成供应宗庙使用,是国家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礼仪。于是,赵构不仅在凤凰山大修宫殿,还命知府张澄负责寻找籍田用地和建造先农坛、神仓、观耕台等建筑。

有趣的是,做大事,杭州人常常会做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南宋的杭州人,才看不上历朝历代横平竖直的籍田设计。如果你登上237米高的杭州玉皇山,俯看南郊,会发现大地上有一紫气蒸腾、色彩斑斓的八角形图案,犹如传说中的外星人在英国庄园上所作麦田怪圈样、神秘莫测的几何图案。这便是一位不知名的杭州设计师说服了宋高祖赵构,让他留下的珍贵遗产“八卦田”。

据明代《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山胜迹中有宋籍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至今不紊。”八卦田中有土丘、田塍、水沟,排列整齐,面积约90余亩。据说,这片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八卦田,是源于《易经》阴阳理论中“太极生八卦,八卦归太极”的辩证化的太极八卦图。

据考证,当时这里种植的共有九种农作物: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艺术彩色庄稼田。如此别出心裁的创意,在历代帝王的籍田中是绝无仅有的。连耕地都如此艺术化,南宋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上能独居世界古代历史的高峰,也不足为怪了。

遗憾的是,在八卦田附近没有发现类似先农坛、神仓、观耕台的遗存。设想一下,如果至今尚存世的话,是否在建筑理念、造型、色彩上也会是一件件让人惊愕不已的艺术大作呢?

南宋的“一亩三分地”,八卦田尽责尽守上千年了,如今在杭州却一枝独秀,它与“同道中人”——先农坛、神仓、观耕台能否重新相聚?有一天能重修,我们的建筑师们千万别低估了南宋杭州工匠的创造力,别让他们见笑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