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3:30,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曾宓先生因病在杭州家中逝世,享年90岁。
他的女儿曾莹昨天上午在朋友圈说,“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如今已是天边的一抹云彩。”
老先生走得很平静,听到他离开的消息,艺术圈纷纷表示沉痛悼念。
他曾经的工作单位浙江画院发讣告:“曾宓先生辞世,是中国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浙江画院的重大损失。我们真心地热爱他,深切地怀念他,他的艺术精神永存。”
放声唱歌、放手打球、放眼看山
1933年,曾宓生于福建福州,他的父亲是一位生物学家,早在1929年就创办了一家民办博物馆。小时候的曾宓十分贪玩,他不像父亲偏爱数学与生物,而是独爱画画。
1957年,曾宓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即现今的中国美术学院。父亲送给他一方手工制作的印泥作为礼物,曾宓对它十分珍惜,将其带在身边60余年。当时,在潘天寿、顾坤伯等老师的亲授下,曾宓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创作,其艺术特色的最终形成也得益于此。
大学毕业后,1962年,曾宓分配到杭州王星记扇厂,从事美术设计的工作,他在扇子上画画非常出名。最终,于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辞世前他是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终身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艺术圈里,曾宓是有名的“老顽童”,生性率真。他的工作室名叫“三放轩”,意为放声唱歌、放手打球、放眼看山,这些都是他除了艺术创作以外喜欢的活动。他说:“搞艺术,太认真会有一种压力,它应该是一种放松的过程,是有感而发的。”
女儿曾莹曾写文章讲述自己的父亲“从来就是一个顽童”——小时候不好好做作业,在课堂上只要有纸就乱涂,竟还画了老师打毛衣。年逾古稀了,还要捉弄家里养的小松鼠,趁它不备时,去扯尾巴上的毛。然而正是这种孩子般的天真,让他在生活中事事乐观,处处见美,在平凡中寄予真性,从而成为他艺术创作不尽的源泉。
曾莹眼中的父亲,更是一个爽直、不虚伪不做作的人。曾宓自己就说过:“不要名人抬举,不要掮客吹捧。我有多少丑陋,就多少丑陋;我有几分姿色,就几分可人。”他用作品来承载情感,画得无拘无束,自由随性。
“我,90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宓撷取黄宾虹、林风眠等数家之长,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
除了中国画,还有他的书法。
去年4月,曾宓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曾莹在开幕式上说,福建人的虚岁,是在足岁上加两岁,“人家都喜欢把年纪往小里说,可他偏偏急着长大。所以88岁,已经在说自己是90后了。”
这几年,老先生一直专注于书法拓片题跋。以这种方式对书写艺术进行重构,在墨色的干湿互补、浓淡相间中“书以画境”。
他用的墨也特别,经常是从市场上收集陈年的墨,自己回家研磨、蒸煮,制成宿墨,然后根据作品的需要在其中加入其他颜料。
在曾宓眼里,真正优秀的艺术,要使技巧隐蔽,就必须使形象真切。“真切能使人陶醉,在先征服观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施展你的技法,所以,形似也好,意象也好,作为直观的对象,总得让人可以感觉到具体的真的东西才是。”
他一生追求的真切艺术,以情感人,就如同他本人一样。
愿先生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