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故事 全新的音乐剧改编!《赵氏孤儿》本月来杭州巡演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10 08:15   

整整打磨了两年后,去年5月27日,音乐剧《赵氏孤儿》首次亮相。

从首演到现在,这部中国原创的音乐剧,被很多网友冠以中国原创音乐剧“天花板”的称号,为了它,不少观众不惜二刷、三刷。

8月19日、20日,《赵氏孤儿》将第二次巡演到杭州运河大剧院,成为这个月杭城最受关注的演出之一。

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阵容有郑棋元、徐均朔等专业音乐剧演员,也有明道、薛佳凝这样的跨界演员;置景有自己的美学;音乐有出圈的歌曲……在几乎没有短板的情况下,音乐剧《赵氏孤儿》最大的优势,反而是剧本。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以音乐剧的新面目,来到大众面前。

中国历史里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取材于春秋时代发生在晋国的“下宫之难”——晋国赵氏家族被灭,遗孤赵武逆袭复兴的历史事件。

这个故事,《左传》和《史记》给出了两个版本。《史记》接近后世看到的版本,而《左传》中并没有屠岸贾这个人,故事核心也并不是复仇。这个版本的故事,赵氏被灭的“元凶”是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因为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之后,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赵氏家臣韩厥为了报答赵朔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

很多学者都认为,《左传》才应该是故事的真相。《史记·赵世家》的版本,是根据战国时期赵国的史料写成,极有可能是赵国君王避讳祖先“下宫之难”的污点,虚构了屠岸贾这个人物。

这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千年流传。直到元朝时,《赵氏孤儿》在杂剧家纪君祥的笔下真正定型,比较典型地塑造出了忠臣、节妇、孝子、义士等人物形象。

这也是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充满古典戏剧魅力的内核所在,这也是它在西方成为中国故事“大IP”的重要原因。

西方世界里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戏剧,在西方世界以《中国孤儿》这个名字存在。

最早,法国汉学家、耶稣会士马若瑟于1731年将该剧译为法语。1736年和1741年,《中国孤儿》出现了两个英文翻译版。无论是法语版还是英语版,《中国孤儿》都缺失了不少唱段,因为实在太难翻译。《中华帝国全志》的作者杜赫德 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剧中的唱词晦涩难懂,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我们无从知晓的典故、对古代文学的援引。”

《中国孤儿》迅速在整个欧洲被广泛传播,在1741年和1759年之间,该剧涌现了诸多改编版,有法语版,英语版,意大利语版等。

1741年,英国的威廉·哈切特创作并出版了《中国孤儿》的第一个英语改编版——《中国孤儿:一个历史悲剧》,保存了元曲的轮廓和主要段落,全剧五幕十六场,另有十多篇唱词。但这个唱词就有一些荒腔走板——随意使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名,屠岸贾变成萧何,公孙杵臼变成老子,甚至还出现了吴三桂和康熙帝等。

1753年,伏尔泰创作了《中国孤儿:五幕孔子道德剧》,场景换到了蒙古铁骑踏中华的时代。1755年8月,这部剧在巴黎的法兰西剧院首演,让-雅克·卢梭高度赞美这部剧,认为展现了一种古代文明所传承的美德。

1756年,爱尔兰剧作家亚瑟·墨菲也创作了一版《中国孤儿》,故事与伏尔泰的剧作接近,于1759年4月22日在英国上演,一个多月之内演出九场,获得巨大成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高华荣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整整打磨了两年后,去年5月27日,音乐剧《赵氏孤儿》首次亮相。从首演到现在,这部中国原创的音乐剧,被很多网友冠以中国原创音乐剧“天花板”的称号,为了它,不少观众不惜二刷、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