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青铜史:那些在熔炉边抢救下的国宝青铜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9-12 06:29   

杭州日报讯 读者朋友可记得我在“朱炳仁随语”栏目第13期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件去日本展览的青铜尊被紧急叫停》。那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太珍贵了,其铭文里有“宅兹中国”四字,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这件铭着令人魂牵梦萦、回肠荡气的“中国”两字的绝世珍宝,许多人都不知道,它竟是作为废铜在回炉熔化前抢救岀来的。

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一个叫陈老二的农民在屋后断崖取土,挖出来一个铜罐子,将之搬到楼上装粮食,后来他拿去一家废品收购站,卖了30元钱。当时的30元也真不是小钱,他想着自己真幸运,其实,真正幸运的却是这件混在废铜中的铜尊。铜尊在回炉熔化前,被宝鸡市博物馆佟先生发现了,他便花了30元钱给废品收购站,并将其搬运回博物馆。即将葬身于炉膛之中的何尊,就这样化险为夷,后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目录。

还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匽侯盂,盂口内壁有“匽侯作饙盂”五字铭文。它的发现,是证明燕封地在蓟(今北京)的重要依据。她的发现过程和何尊差不多。

那是1955年的一天,我国东北的几位村民在劳作中发现了16件布满锈迹的铜器。他们把这些青铜器当做了一般的废铜,与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准备回炉熔铸。但就在那时,一村民却发现了铜器上好像有字,便去请教当地学校老师。老师们认出了这是古代青铜器,立即动员村民废除与合作社的合同。合作社的干部很识大体,并没向村民索赔,顺利解约,这才在熔炉边上抢救下了这件周代铜器。不要小看这件青铜器,它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十大青铜名器”。

你读了这两个故事后,再去国家博物馆看到这件精美绝伦的周代诸侯用的青铜器“餐具”,是否会隐隐感觉周边的炉火在熊熊燃烧?

如同惊悚片一样的“青铜历险记”到此结束了吗?没有!有一件目前中国唯一的人面纹青铜鼎——商大禾方鼎,“大禾”是这件方鼎内壁上的铭文刻字,具有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寓意。其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望而生畏,是研究古代思想、祭祀风俗、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称其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毫不为过。可是,它的遭遇之惨至少是何尊2.0版本了。

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一位姓黄的农民正在田里劳作。突然,黄某的锄头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震得手腕发麻,仅出土一半就吓人一跳,露出地面的居然是张人脸,一个人脸“铜锅”。黄某十分害怕,随手挥起锄头砸在铜锅上。就这样,几千年的风雨倾蚀后尚完整的青铜器,一下就碎成十几块。黄某惊魂方定,心想还可卖了换钱,就把这些废铜块卖给废品收购站,回炉化为铜水重新铸铜。当时湖南博物馆的专家普查文物时发现了一块碎片,其造型“诡异”非凡,得知出自废品收购站,他急忙赶去。几辆满载废铜的卡车正要驶往冶炼厂,老专家立刻站在马路中央拦截。车上的废铜摆了整整一院子,一项艰难而庞大的寻宝工作开始了。专家们收集到十几片残片,并进行了初步修复,其中一条鼎的腿直至两年后才被找到,文物修复终究完整。2013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大禾方鼎毫无悬念地入选其中。

在听闻这些国宝生死沉浮的故事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我想,这一定是难得的个案,可是下面几个数字还真是“颠覆了想象”。

山西省博物馆青铜器展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些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有很多是几十年前从太原铜厂即将回炉的废料堆里拣选出来的,而让这些国宝起死回生的人是雷毓祺老人。他20年护“国宝”3200余件,有商代速父戊提梁卣、西周的原始币、秦吕不韦少府戈等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200余件二级文物,3000余件三级文物,全部捐给国家。

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门口第一个展示柜里,展示的是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乳钉纹管流爵,也是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而出。这件文物被多数专家定为极为珍稀的夏代文物。上海市文管会于1986年9月10日举行“抢救青铜器10万件嘉奖大会”,其中有西周鄂叔簋、春秋早期龙耳尊等国家一级文物29件。

据统计,在炉前起死回生的青铜文物达到惊人的五位数以上,如果没有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加持,中国青铜史是否得改写了?这不禁使我对那些有名或无名的文物保护者肃然起敬。有幸,我参与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座铜建筑的建设,“何尊”就珍藏其间。何尊为何而尊,为中国而尊!为中国文化而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