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路五十六号》 80岁老教授为你讲述杭大新村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22 07:26   

都市快报讯 这几天,杭大新村即将成为杭州下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消息满天飞。

在杭大新村住了40多年,已经80岁高龄的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汤洵,看到这个新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带上自己今年刚出的新书《西溪路五十六号》,走进了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汤洵反复向工作人员确认,得知消息是真实的那一刻,老教授眼眶湿润了,喃喃自语:“你只要找到了西溪路56号,你就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

8月16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发布公告,公示推荐杭大新村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这就意味着,曾经大师云集的杭大新村非但不会拆迁,还会保留传承下来。

在历史学者、老房子专家仲向平眼中,杭大新村是独一无二的:“杭大新村既具有成片保护的建筑价值,它的建筑格局保留完整;也有单体挖掘的文化价值,每一套房子都有它独特的传说和故事……今天看来,杭州城内这样的新村已经不多见了,类似的绿杨新村、笕桥新村、武林新村、邮电新村等都已经没有了。说杭大新村在杭州是独一无二的也不为过。”

当年这里住过大批学术泰斗

什么是“西溪路56号”?对于杭大新村走出的几代人来说,就像是一个伴随一生的精神密码。

西溪路56号,原本只是杭州的一块普通门牌号码,但只因这里曾经居住着大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泰斗,而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从杭大路东侧拐进西溪路,再步行约200米,左手边便是一个幽静又略显破败的小区,两扇打开的铁门旁只有一个路牌:西溪路56号。这里就是杭大新村。

杭大新村占地近60亩,共有二三十幢小楼,是20世纪50年代专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教授们所建。附近居民如今依然会把这些小楼称为“教授楼”。

今天的杭大新村早已没了昔日的辉煌,草木荒芜,住户寥寥,经历半个多世纪岁月的老墙门上爬满了绿藤。

谁又能想到,眼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这个小区,曾经是杭州“群星闪耀”的地方,入住过大批学术界泰斗。

这份名单很长很长,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诗孩”孙席珍、礼学宗师沈文倬、语言学家任铭善、历史学家胡玉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文艺理论家蒋祖怡、古典文学家王驾吾、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严群、著名数学家白正国、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开创人王琎、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王承绪……有人称杭大新村为“浙江学术的圣地,新西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老先生依旧守着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

汤洵,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新闻系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入住杭大新村以来,整整守望了40年漫漫时光。

在汤洵的回忆中,杭大新村最早的一批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外观是中式的青砖黛瓦,淡黄窗格又具俄式风情,楼内配厚实的红漆地板、宽阔的木制楼梯、落地双开阳台门、抽水马桶,在当年可算是十分时髦且很高规格。在这个“谈笑有鸿儒”的杭大宿舍区里,你会在不经意间就与那些背手踱步、两两交谈的大师们擦肩而过。

“我有个学生,他曾经和我说,我们年轻人提到杭大新村,那可是要仰着头去看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尊敬的、无比敬仰的先生们。”他说,历史上,杭大新村所在地就一直是文人墨客探幽觅胜之处。这里曾是西溪湿地的东端入口,坐船从水路进入,秋冬可赏梅花和芦花,“八月芦花作飞雪,三春柳陌有莺啼。侬家门口是西溪。” 这首诗出自词宗夏承焘之手。当时的杭大新村绿树成荫,恬静、素雅、新潮,引得夏承焘诗兴大发,专门作词赞美自己的住处,写下了这首《浣溪沙·杭州西溪宿舍》。

“直到今天,我爸依然住在杭大新村的老房子里。”汤洵的女儿唯敏说,“说实话,这些年,我们无数次劝过他,搬出来和我们住,但他都不肯。哪怕冬天水管冻裂、白蚁丛生、电线老化,他都不忍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小时候,我记得小区里有500多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几十户。我们劝不动也没办法,只能在父亲遇到问题时,去帮帮他。像台风天雨水倒灌,我们就去舀水,水管爆了,去抢修。最担心的还是电线老化,只能让老爷子多注意老房子的用电安全。”

唯敏知道,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依然守着自己住了40多年的房子,守护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个精神图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吴阳杰
返回
“我心中只有一个心愿,想在晚年完成这本书,送给所有老杭大出去的学子。让他们知道,你只要找到了西溪路56号,你就找到了自己回家的路。”汤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