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山水比建筑更为重要
青山绿水间,占地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以他的诗性与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互相激发,美院师生们共同建造的一个水墨画般的小世界。
其中,专家楼“水岸山居”也是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完成的第一件作品。王澍被誉为“用房子写诗的人”。
黑瓦屋顶、黄色土墙的“水岸山居”,远看似一幅唯美而简约的山水立轴,徜徉其间,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又传递出一种现代美感。
王澍说,从2001年开始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他试图用乡村影响城市的实验。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他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
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当时正流行的大学城建构,而是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落座,面对着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选址建筑师们一致认为:环境山水比建筑更为重要。
整个校区呈现为“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俯瞰整个校区,所有建筑物均以象山为中心辐射布局。每一个建筑如同一个汉字。汉字间的空白则使得人们在漫游时,拥有了回望的场所。建筑质朴谦虚,与山与景,竞相呼应。
非古非今,亦古亦今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
象山校区内,还有两座国内重要的博物馆,很多文博爱好者都去打过卡。
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说,学院办学理念从建校之初的“中西融合”演进为“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两座博物馆是生动体现了这一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极具东方韵致之美,展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生活现场和乡土情怀;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彰显全球现代设计面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两座博物馆虽风格、内涵迥异,却共同营造出本土与全球互通、传统与当代交融的中国形象。”
大学校园的营造,不仅重在功能体系的优化完备,更重在自然与人文空间的构建,这代表着中国人智识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的教育理念。
高世名认为,整个象山建筑群落的建筑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非古非今,亦古亦今,不中不西,即中即西”。象山校区广泛应用夯土和江南旧屋的老砖瓦,充分调度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匠作工艺、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并从中成功地开展出一系列现代建筑的空间探索和形态实验。比现代建筑师的形式意志更重要的是,整个建筑群如村落如港湾,与山水地貌交相观照、彼此掩映,浑然一体,恰恰体现了老院长许江始终倡导的“大学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