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爱乐乐团2020-2021音乐季闭幕 曲终奏雅寄三叠 余音绕城十二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30 06:22   

杭州日报讯 这个夏天,杭州爱乐乐团2020-2021音乐季迎来了一场“最为安静”的音乐会。受台风“烟花”影响,原定于7月24日晚上举行的音乐季闭幕式暨“纪念圣-桑逝世100周年”音乐会临时改为现场录播。

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大家“告别”,注定是难忘的。今年正值法国音乐家卡米尔·圣-桑逝世100周年,杭州爱乐乐团以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酒神之舞”》、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以及c小调第三交响曲,“隔着时空”与全城乐迷一起致敬这位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全才。

十二年来,杭爱每个年度都会邀请一位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音乐家,以驻团艺术家的身份点亮音乐季,今年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本届音乐季闭幕式的独奏嘉宾,当然也是这位曾在杭州G20峰会以一曲《梁祝》惊艳世界的音乐绅士。

吕思清带着他那把名为“克莉斯比小姐”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登台。三十年前,在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盛事阿斯本音乐节上,这位意气风发的天才青年顶替当红小提琴家莎拉·张登台,以近乎完美的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征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这一年,初露锋芒的吕思清开始成为全美古典乐界关注的焦点。

这次的闭幕式还是此曲,吕思清在演奏的速度和力量上,都以看似自然却更加极致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天然去雕饰,不以夸张取目。作品中时而低八度的咏叹倾诉,时而高八度的恬美回忆,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代表作《梁祝》中的痴缠隽永。

这场音乐会以“酒神之舞”的迷狂开序,以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作为加演彩蛋结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恩赫吉诺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刘相成,分别弹奏两架钢琴,以青春的梦想和能量再一次点燃大剧院的舞台。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就像正在东京举行的奥运会。即便如此,每一名乐手和运动员一样,都在全力以赴,都在奏响心声,并且在终点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8月4日(下周三)晚上10:00,本场音乐会将在杭州电视台文化频道正式播出。

这一年来,尚未完全走出疫情影响的全球音乐行业仍然举步维艰。对于杭爱这个音乐季而言,国外艺术家入境更是困难重重。不过,尤为艰辛的开始,也注定其意义深远。

虽然不少国际重量级指挥和独奏大师因疫情缺席,但这个音乐季依旧海纳百川,依旧星光璀璨。中国本土的古典音乐力量开始挑起大梁,尤其是中国青年一代的音乐家,担任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水蓝、俞峰、李心草、张国勇、林大叶等华人艺术家,与杭州爱乐乐团一起站起来,抱成团,为我们的乐迷献上了一曲交响乐的“四季歌”。

正如团长李亮在开幕时所说:“这个音乐季,我们通过演出形式、观演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疫情影响下的国内音乐行业提振信心,带来动力。”杭州爱乐乐团做到了,以不断精进的艺术水准和不断提升的演出质量,奏响了一整个乐季的交响华章。盛夏当空,乐团将与观众暂时告别,待秋风习习,又将开启一段崭新而浩瀚的音程。

【对话吕思清】

音乐共“赏”,才能文化共“裕”

Q:一直以来,你致力于“高雅音乐走出去”的公益活动。让古典乐下基层,对于建设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有什么重要意义?

A:我始终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我担任艺术总监的五月音乐节,将公益演出从二环送到六环,现在都走出北京,来到了河北的雄安、张家口。不仅在学校、社区、博物馆、企事业单位,甚至地铁、公交车站、县区村落都可以听到交响乐。我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高雅艺术、经典艺术并不是奢侈品,古典音乐也可以很亲民。

我始终记得有一年春天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的那场演出。当我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起维瓦尔第的《四季》,大爷大妈们的眼神满是好奇,但听得格外认真。当中《春》的旋律告一段落时,一位大爷喊道,“没错,就是鸟鸣!”我忽然意识到,他们心中不是没有古典乐,而是从没有机会接触。不论什么音乐,本来就应该流淌在城市和乡村的血脉中。

Q:近年来,你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提携和扶持有才华的“后浪”?对于未来的音乐家,有哪些发自内心的建议?

A:我在近些年的演出中更愿意与“00后”等更年轻的天才琴童合作,通过“吕思清与未来之星”等演出计划提携后辈推动乐坛发展。同时,还创办了深圳福田国际弦乐艺术周,以及刚刚“启航”的青岛耶胡迪梅纽因学校。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才华应该被发挥到极致,也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引导下,这些孩子能少走弯路。还有一点,他们能保持对音乐的持续热爱。一个健康且积极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有交流,有分享,有感动,才不会“迷失方向”,成为真正的“未来之星”。

Q:杭州爱乐乐团即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杭州音乐厅,你认为一座专业的音乐厅将如何推动城市高雅艺术的发展?

A:音乐厅应该是一座城市最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方之一。我希望未来的杭州音乐厅,能像纽约的林肯中心一样,不仅是所有艺术家憧憬的舞台,而且从露天广场到公共艺术中心, 每一处地方都能真正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的细枝末节。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厉玮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