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报道 6月6日晚,在北京保利春拍“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上,元代杨维桢存世最晚书法作品《壶月轩记》历经50分钟、近70回合角逐后,最终以9027.5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价格也刷新了杨维桢作品拍出的最高价纪录。
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浙江省博物馆也参与其中,但最终因为成交价超过预算,遗憾与这件墨宝失之交臂。不过,后来经多方努力,这件作品的买家表示,可将其长期无偿借展给浙博,并会在有生之年捐赠浙博。
这位杨维桢,他到底是何许人?听说他曾长期居住在杭州清波门?
这幅字曾流落日本100多年
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是浙江诸暨人。他被称为“诸暨三贤”之一(另两位是王冕和陈洪绶),在元代的书法史上,除了赵孟頫之外,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杨维桢了。
这幅《壶月轩记》是杨维桢存世最晚的三件作品之一,创作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此时杨维桢已经73岁,离去世只剩下15个月。《壶月轩记》的品貌及体量,在杨维桢存世书作里实属罕见。
它曾为清宗室盛昱(1850—1899年)旧藏,在20世纪初流落日本。此次拍卖是它流落日本100多年后,首次向中国人展露真容。
“他的作品存世量少,浙博馆藏中一直没有他的作品,此前我们也对此做了详实的考证与鉴定,这件作品如果可以入藏浙博,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大。”全程参与此事的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说,买家“愿意将这么重要的藏品存放在浙博,说明对我们是充分信任的”。
接下来,浙博将会策划一系列以杨维桢为核心的学术活动,如杨维桢书法大展、杨维桢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届时,这件珍贵的书法作品将有机会与观众见面。
杨维桢曾住在杭州清波门
官场一路不顺
6月29日和6月30日,橙柿互动及都市快报官微发布了《诸暨人这幅字,流落日本100多年,神秘买家花近亿元拍下,愿长期无偿借展给浙博!这里面有个什么样的故事?》一文后,收到了许多评论与点赞。
这其中,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曹晓波的一条评论,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说,杨维桢曾长期住在杭州清波门铁冶岭。
杨维桢又号铁崖,源自他的父亲杨宏。杨宏曾在铁岩山麓筑楼,藏书万卷,并将上楼的梯子撤去,让杨维桢和他哥哥杨维翰(元末画家)在楼里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故被称为“杨铁崖”。
32岁那年,杨维桢考中二甲进士,授官当了天台县尹。但他在弊政丛生的官场如陷泥涂。他先是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后来就任钱清盐场司令,但因为他性格耿直,再次被罢官。罢官之后,杨维桢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朝廷彻底失望,心态也开始变得消沉,成为了一名“玩世不恭”的风流浪子。
元末避乱,至正初年杨维桢举家迁居钱塘(今杭州)。在杭州时,他也做过官,叫四务提举,是个位低事杂的小官。但杨维桢上任后,“日夜爬梳不暇,骑驴谒大府,尘土满衣襟”,十分尽心尽职。两年后,又改任杭州税课副提举。
曹晓波告诉记者,杨维桢在杭州时就住在清波门铁冶岭,因为他,时人也称清波门铁冶岭作“铁崖”。“他是一个很倜傥的文人,喝醉的时候,会拿歌妓的绣花鞋当酒杯喝酒。”
这是有史料的,据《云林遗事》记载:“杨廉夫耽好声色。一日与倪元镇会饮友人家,廉夫脱妓鞋置酒杯其中,使坐客传饮,名曰鞋杯。元镇素有洁疾,见之大怒,翻案而起,连呼龌龊而去。”
纵情诗酒,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艺术史上的不朽声名。
首创《西湖竹枝词》
擅长吹铁笛
除了独树一帜的自创书法“铁崖体”,在诗文上,杨维桢还是《西湖竹枝词》的创始人。
竹枝词最初起源于民间,很多文人吸收、融会了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到了元末,杨维桢创作了《西湖竹枝词》,很受欢迎,推动了当时社会文人竹枝词创作的热潮。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历代竹枝词》中统计,元代参与创作竹枝词的诗人,共有152人之多,这一数量为唐(7人)、宋(17人)诗人总数的6倍多;而其483首的竹枝词之量,则正好为唐(30首)、宋(129首)竹枝词总数(159首)的整3倍,仅此,即可见出元代竹枝词创作的盛况之一斑。
以杨维桢为首的“铁崖乐府诗派”,还曾在西湖举行过一场有100多位诗人参加的“西湖竹枝酬唱”,其盛况空前,影响深远。
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主要着墨于西湖的山光水色与民俗风情。
比如: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鹿头湖船唱赧郎,船头不宿野鸳鸯。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珍珠成斗量。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郎莫上北高峰。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湖口楼船湖日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
小小渡船如缺瓜,船中少妇竹枝歌。歌声唱入箜篌调,不遣狂夫横渡河。
石新妇下水连空,飞来峰前山万重。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忽似飞来峰。
这6首诗均引自《四库全书》本《铁崖古乐府》卷十。
浪漫的诗书之外,杨维桢还是玩乐器的高手。他能唱歌、演奏、谱曲,还能写歌词。最擅长和喜欢的就是吹奏铁笛,别号“铁笛道人”。
他在很多首诗里都描写过自己吹铁笛的场景,“铁心道人吹铁笛,大雷怒裂龙门石。沧江一夜风雨湍,水族千头啸悲激。”
据说他的这支铁笛是一柄千年铁剑打造的,世人颇为好奇,权贵们宴请时都想请他去,顺便吹奏一曲,但杨维桢是很有个性脾气的,表示他吹笛不是卖艺,只为自娱。《铁笛道人自传》说:“城中贵富人,闻道人名,多载酒道人所,幸闻笛。道人为一弄毕,便卧,遣客。即客不去,卧吹笛自如也。”
清波门还住过这些名人
杨维桢住了多年的清波门,是杭城西南第一门,称呼依旧,但影迹了无。
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曹晓波说,清波门城墙南沿铁冶岭,如今已夷为平地。从岭上看西湖,三面青葱两塔峙,自古受文士青睐。
到了清朝,杨维桢在清波门的名声,又被另一个在此仅住了三年的文人盖过,他就是李渔。李渔曾夸口:天下戏剧,若以三分,他占其二。李渔六十岁时写的《闲情偶寄》,几乎是其戏剧创作与导演的积累,可称中国戏曲理论的鼻祖。
杨维桢和李渔之前,还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刘松年也住在清波门这里。刘松年在淳熙年间入选南宋宫廷画院,成为御前画师。因为他本身就是杭州人,又住在清波门外,清波门因有暗沟引湖水入城而俗称“暗门”,所以刘松年有个外号叫“刘清波”或“暗门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