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杭州日报讯 6月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大浪淘沙》研讨会在京举行,该剧主创代表与业内专家学者,围绕该剧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几天前,这部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建党百年展播活动的剧目《大浪淘沙》收官。该剧由刘星编剧,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成泰燊、海清、孙立石等主演,以当代青年陈启航的视角,回望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何叔衡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前后过程,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
双时空叙事 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大家好,我是陈启航……”跟随视频博主陈启航的讲述,镜头被拉回到1921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在观众眼前。
《大浪淘沙》采用双时空叙事,串联起“五四运动”到中共“七大”召开的党史主脉络,为现代青年与历史人物发起了一场“精神连线”。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剧中的双时空叙事有两个特点:第一,提供了年轻人看待历史的角度;第二,这不仅是一种吸引观众的形式,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文化特征的一次重新发现,表现党史中的青春岁月。
“陈启航等当代青年的讲述,可以删繁就简,解构故事,串联情节,把13个一大代表和几个主要中共创始人在不同空间的活动连在一起。”文艺评论家李准这样评价该剧艺术呈现方式的作用。
关于创作这部剧的初衷,导演嘉娜·沙哈提说,“我们想通过这部剧展现人物命运的轨迹,引发观众的思考,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代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绝非易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艺术处处长刘文峰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大浪淘沙》播出并收获诸多好评,体现了在策划、创作、播出中整个团队的责任担当。”
以“真”动人 写活群像戏中的“人物”
群像剧角色复杂繁多,如何让人物形象饱满、有血有肉,是该类型作品的一大难题。《大浪淘沙》中不仅有13位一大代表,“南陈北李”,还有1921年-1945年之间为革命奉献、牺牲的党员和志士。
以“真”动人,深度挖掘人物的情感和成长,使得《大浪淘沙》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剧中不仅有正面的形象塑造,也有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这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革命为先,细腻的情感同样令人动容。“剧中,伍若兰、杨开慧为革命牺牲后,毛泽东、朱德两人之间的相互安慰,感人至深。”提起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时,中共党史专家、一级教授、少将邵维正说。
“陈独秀的形象也十分丰满,让人印象深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谈道,陈延年牺牲后,陈独秀月下独酌等场景,让他感受到了艺术震撼力。
此外,剧中还塑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女性人物,例如王会悟、高君曼、徐全直、向警予等。她们真实饱满,带着女性解放觉醒的风华。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说,剧中的政论体语言有助于直观呈现人物的个性命运。“政论体的独白不光有助增强人物性格的塑造,它也能对戏剧冲突产生推动作用。全剧人物语言、台词都呈现出政论体色彩,强化了这部剧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