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今晚大结局 鲁引弓给杭州家长的三个锦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03 07:28   

image.png

都市快报讯 今天晚上,引发无数网友讨论的热播剧《小舍得》将迎来大结局。

这部直击当下教育生态的家庭剧,改编自杭州作家鲁引弓的同名小说。他的小说似乎有种“魔力”,改编出来的电视剧,几乎都是爆款。比如早前聚焦低龄留学潮的《小别离》,就是改编自鲁引弓的小说处女作;两年前,聚焦高考话题的热剧《小欢喜》,也改编自他的小说。

这些热剧都和教育、亲子关系有关,只是关注的教育阶段不同。这一次,《小舍得》聚焦的是当下最热门的幼升小、小升初话题,包括课外补习机构怪圈以及越来越抢跑的“鸡娃”现象。

《小舍得》大结局将至,我们和鲁引弓聊了聊,关于教育中“舍”和“得”的问题。

南俪原型是一个杭州二胎妈妈

为什么《小舍得》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引发全民话题?有网友说,这是因为剧情太真实了。

真实来源于现实。记者出身的鲁引弓是“采访型作家”,作品的特点就是“贴着地皮写作”。三年前,为了写作《小舍得》,鲁引弓走访了杭州不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还跑去培训机构卧底。粗略算下来,他采访了300多位家长和老师。

他在小说里提出一个问题:“教育抢跑”是怎样改变教育生态的?《小舍得》中主角欢欢妈妈南俪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鲁引弓透露,南俪的原型人物是他的朋友,一位杭州二胎妈妈。当时她刚好同时需要应对家中两个孩子接踵而至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可谓心力交瘁。

剧中有个情节,南俪老公去学校打听女儿欢欢的成绩,老师让班里没有上过补习班的孩子举手,结果屈指可数。这个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不是杜撰。

不过,鲁引弓在这个原型前面,特地加上一个名词“概念”,叫做概念原型。什么意思呢?“丰满的人物,肯定来自不同的采访素材,不可能只来自一个人。这位二胎妈妈的家庭故事,主要是帮助我完成了讲述故事里教育逻辑的原型。”

五一假期第一天

鲁引弓专程去了“南俪”家一趟

五一假期第一天,鲁引弓还专程跑去“南俪概念原型”家做客。昨天,他和我们聊了聊自己这段“特殊”的做客经历。

听说热播剧《小舍得》原著作者来了,邻居、妈妈群的好友都一窝蜂赶上门。鲁引弓一不小心,就成了当天朋友小区里的大红人。有捧着小说来求签名合影的,也有带着问题跑上来讨教的。

“听说我在那,一个下午,不停有人来,七七八八,有近十拨吧。大家一看到我,都说,这个小说太真实了,写出了家长的心声。”鲁引弓说,“这种共鸣,我突然觉得,还是挺感动的。文学艺术并非一文不值,至少,它走进生活后,让真实的生活发声了。网上有人说这样的电视剧和小说在贩卖焦虑。真正身处其中的家长根本不会这样想,这一拨拨过来的家长,没有一个和我说,电视剧让他们焦虑了,反而,他们感谢这样的故事,能让他们从另一个视角去反思舍与得。小说和电视不会让他们焦虑,家长真正的焦虑来自真实生活。”

鲁引弓提到,这近十拨上门的家长,几乎有一半都谈到了“妈妈群里的焦虑”,其实就是小说和剧中讲的“剧场效应”。看戏的时候,前面的人站起来,后面的人怎么办,也只能站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只能人人抢跑。

没完没了的补习让孩子舍弃了天真自由,得到了卷面成绩的提升。然而,多年后孩子长大不得不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回想起来,这一切是否真的值得?“舍”和“得”之间,如何寻找平衡?

“这才是《小舍得》创作的意义,文学和电视剧都是放大的艺术,目的就是给每一个家庭一面镜子,去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舍和得,看清楚不同的舍和得之间,要付出的代价。每个家庭,没有绝对的答案。‘舍’和‘得’两者并非天然的对立面,‘舍’是一种智慧,‘得’也是。”鲁引弓说。

鲁引弓给杭州家长的三个锦囊

“家长不需要贩卖焦虑,而是看清现实。”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平衡“舍”与“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为都市快报的家长支招,梳理了他的三个“锦囊”,和每一个杭州亲子家庭一起共勉和成长。

1.接受每个人的成长未完成时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成长是一个过程,并非结果。当你能想明白这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今天作业没有完成,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着急。

2.不要失控,要适度。你去看,以前那些戏剧大师,自己的孩子都会选择让别人来教,而不是自己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自己期望太高,会失控。教育这件事,一定要防止失控。我们教育一场,要的亲子关系,是天使,而不是天敌。

3.大人要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需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要有平衡。假如已经有一位鸡血妈妈,那么就要补充佛系爸爸的声音;爸爸鸡血,那就妈妈佛系。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郑海云
返回
今天晚上,引发无数网友讨论的热播剧《小舍得》将迎来大结局。“家长不需要贩卖焦虑,而是看清现实。”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平衡“舍”与“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为家长支招,梳理了他的三个“锦囊”,和每一个杭州亲子家庭一起共勉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