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革命、留学苏联、投身装配技术研究……他将毕生经历手写成册,只为让后辈铭记历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01 08:17   

每日商报讯 15岁参加革命,20岁出头就勇挑重担,带队前往苏联学习装配技术,回国后投身国防工业……黄友祥是国内唯一一位在全国五家汽轮厂工作学习生活过,并在厂内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还在电力部一机部全国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中,获得省级科学大会一等奖。

黄友祥今年86岁,是名老党员,这辈子都积极投身革命与生产。近两年来,他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将数十年累积下来的日常感悟与文摘整理成册。这份珍贵的手写资料从不外借,不让翻拍,只能当场翻阅,最终会留给儿孙辈,让他们能够顺着记忆的脉络,详尽了解历史,了解他眼中所见的经历过惊天变革的中国。

手写内容 手工装订 陆续编写了8本

“其实整理了十多本,但像这样有标注目录和页码,已经装订成册的就是这8本。”从随身背包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册子逐一排好,黄友祥对这几本中的内容了如指掌。手抄册的封面皆是旧杂志、宣传单制作而成,内页也用的是种类不同的白纸,乍看之下似乎并不整齐,但将书册拿到手时,却能切实感到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出生于1935年的黄友祥经历过动荡的时代,他说自己与老伴都是在“战争中出生,在苦难中成长”。8册手抄本中,既有对战争的亲历经验与思考,也有当时的局势分析,甚至还有专业领域的各类消息见闻……只要细细翻看册子,就能感受到黄老苍劲笔迹后的赤诚之心。

黄友祥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由于是家中的二子,出生后没多久就过继给了一直没有子女的叔叔婶婶。“八一三事变”后,黄友祥随家人逃难,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养父离家寻找“救国之道”,一去就是八年之久。

年复一年,黄友祥慢慢长大,他天生聪颖,刻苦学习,以第四名的成绩高分考入上海高桥中学。他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是新华社记者出身,颇有革命风骨。在老师的影响下,黄友祥心中的革命火种被点燃。正值抗美援朝,他决心想要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报效祖国。

“那个时候,学校里经常会有各类宣讲,听到我们的战士在朝鲜浴血奋战,想到我自己的无能为力,就很痛心。”那个时候,黄友祥不过15岁,他数次要求参军,都因年龄小等原因被拒绝。最终,在家人和老师的劝说下,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为援朝战士们制造汽车防滑链等军用物资,让他们在战场上可以少些后顾之忧。

潜心钻研装配技术 带队赴苏联留学

不去朝鲜也能干革命。抱着这样的信念,黄友祥全身心扑在了装配工作上,他夜以继日努力工作,成为了同批中的佼佼者。1952年,黄友祥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过团校系统学习后,回到工厂的黄友祥成为团支部书记。

1954年7月4日,黄友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清晰记得当天的情形,每每想到都感到无比激动:“那时候好几天睡不着觉,不敢相信自己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次年,黄友祥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带队前往苏联学习装配技术,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贡献。在苏联的日子里,他比之前更刻苦,每一次教学他都认真听、认真记,还一边学习俄语,工作结束后继续钻研记录下来的内容,在脑中反复模拟推敲。

一段时间后,黄友祥与工友开始正式学习军备装配相关知识。有了前期的扎实积累,他成了团队中唯一的五级工,并在几个月后的考试中一举成为七级工,让当时负责教学的苏联师傅们赞叹不已。

1957年,黄友祥回到祖国怀抱,将所学的技术与知识投入到工作之中。忙碌的时候甚至七天七夜都没怎么休息过……这些经历也都一一记载在了他的手抄本中。

“坚持对党和人民忠诚是我的信念,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是我的终身目标。”去年,黄友祥写了400多篇文章,每次翻看这份沉甸甸的回忆录,他都会眼眶微湿。他说,这些资料是他毕生的宝藏,想让自己的后辈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历史,继续发扬家族精神。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苗露 通讯员 方妍  编辑:陈俊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