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文物就像给老人看病 来看杭州文保医生“妙手回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29 07:06   

杭州日报讯 位于白塔公园的杭州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是杭州九万件文物的修复中心,掌门人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李迎,她将其比喻为:文保医院,而他和工作人员则是“文保医生”。

在保护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情,本期将为大家介绍有机质文物的修复。

有机质文物很脆弱

古人有云: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纸为植物纤维,绢为动物胶质蛋白。可见,当时的人对于文物的保存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实际上,现代保存的木质、纸张、绢类等文物已经超过了古人对其保存时间的认识。”李迎说。

为什么?因为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越来越好了。

据悉,文物按照组成主要元素,可分为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无机质文物包括玉、石器及瓷器等,相对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环境中可以有较长的保存年限;有机质文物包括纸张类、丝织品类、象牙牛角类、漆木器类等,容易受到自然风化,出水、出土前盐分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浸入都很容易损害。

相对于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要脆弱得多。“腐烂、氧化、虫蛀、霉变、光老化等病害类型是阻碍其长久保存的主要危害,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很容易让文物受到伤害。”李迎说。

修复它就像给老人看病

在市考古所馒头山的库房里,有许多用水浸泡起来的“木头”,它们的来历可不简单。

2017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年度考古工作盘点,木质水管露出庐山真面目——“以木为管”诞生于南宋晚期,是古代杭州城市里重要的饮水系统给水设施。

据记载,自唐大历年间,李泌任杭州刺史,就开凿六井,引西湖淡水入城,供人们饮用,此后城区不断向东扩展,并奠定了杭州(临安)城区发展的格局。南宋民谚里,有一句“西门水”,就是说从西门“引湖水注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木质引水管,可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杭州劝业里古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南宋木质引水管,发掘长度10米,是一段段水管拼接起来的,每一段长5.3米,连接处为子母口,设有用以清淤的两块活动木板,是专门用于清淤的。”

木质文物怎么修复?怎么保存?学问很深。

李迎以相关视频里的文物为例,其中一件出土于良渚中晚期,距今有4000多年了。“埋藏地下几千年,它们早已吸饱了地下的水,所以发掘现场,它是软软的,是不像硬硬的木头的,第一要做的事情是,用一些化学溶剂,把里面的水分置换出来,然后再将树脂或其他化学材料慢慢渗入木材内部,最终使木材变得坚硬,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复与保护。”李迎说,一件木质文物有时候需要好几年时间。“待全部修复完毕后,再让它进入博物馆以及库房,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进行保存,让它不要发生变化。”

不光要手艺还得懂科技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结果显示,杭州市各文物收藏单位共有近九万件文物藏品,加之近年来,各项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土文物数量每年都有增长,诸多文物保护修复任务日益繁重。

文物保护涉及化学、材料学、精密仪器操作、历史、考古等学科知识,其中一些步骤需要配合高科技才能完成。考古所在2012年成立之初,就引进相关人才,经数年建设,科技保护中心现有专业仪器及配套实验设备20余种,总价值逾120万元,已具备必要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科技保护技术实力。

李迎如数家珍,为我们介绍了保护中心的黑科技。

例如,尼通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利用分光晶体将不同波长的荧光X射线分开,通过测量特征X射线的波长及对应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用来进行文物成分分析,可以直接分析文物样品,不需要采样,无需繁琐的样品制备,分析速度快,2-5分钟之内就能测出样品中待测元素。体型小巧携带方便,满足文物工作者现场检测的需求,主要用于无机物的检测。”李迎说。还有通风橱、含水率测定仪、酸度计、电导率仪、离子计雷磁PXSJ-216型离子计等,各种仪器联合使用,可测文物埋藏环境、文物本体等,相当于为文物进行体检,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据悉,文物科技保护部门成立至今,共保护修复各类出土文物1300余件(组)。还先后为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义乌博物馆等省内的知名博物馆提供了可移动文物修复服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孙媛 记者 熊艳 文 记者 张之冰 摄+视频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