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也可雕 非遗传人陈生炎的根雕传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03 14:14   

每日商报报道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位于开花的“宫佛国”,就是以根雕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参观过的游客震撼于奇巧的工艺,同时也对根雕这独特的艺术产生好奇。

在桐庐分水大路村,有个痴迷于根雕艺术的油漆工陈生炎师傅,几十年的玩家,硬生生地把副业做成了主业,成为桐庐县的非遗传人。

大路村有个捡木头的怪人

陈生炎是桐庐分水大路村远近闻名的油漆匠。因为他的技术好,曾经被舟山部队聘请,在船上工作过几年。虽然不是专业的军人,但是几年的军营经历,让他学到了军人干练的作风,坚强的意志。陈生炎笑着说:“我一根筋地要做根雕,可能和那段部队里的油漆工作有关,我就觉得做事要执着,要做就做到最好。”

从部队回来后,陈生炎就到桐庐、杭州等地做油漆工。在杭州干活的时候,一个客户交给他一个根雕摆件说:“陈师傅,你帮我漆下。”

陈生炎接过来,奇怪地说:“这不是树根吗?怎么做得这么精巧。”客户说这是根雕工艺。

其实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在明清时期,根雕技艺已趋成熟。但是因为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民间工匠越来越少。很多根雕匠人都去做更轻松,容易干活的板雕了。

陈生炎有个亲戚是东阳木雕的工艺师。陈生炎就拜他为师,学习木雕的基础。半年后,师傅说:“陈师傅,我教不了你,技艺你都会了,我们木雕是依样画葫芦,根雕是要用心去悟的,你自己去悟吧。”

没有师傅教,陈生炎只能自己琢磨,先从树根着手。桐庐山区多樟树,有人砍了树根当柴烧。陈生炎对村民们说:“你们不要的树根给我,我有用的。”一来二去,周边的人都传开了:“大路村有个捡木头的怪人,雕的树根活灵活现。”村民们只要看到哪儿有倒掉的古树,都会告诉他,让他去买回来。

材料有了,陈生炎开始动工了。万事开头难,陈师傅没想到自己已经学了木雕的技术,按理说根雕也是树木雕刻,差不多理,实际操作的时候,竟然完全不同。

第一次雕刻,他想从简单做起,一个树墩形状上原本可做个大鹰,没想到雕着雕着,几次修改,最后越来越小,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只能雕个金鱼了。

这种雕刻中不断变换思路的事情,后面也碰到过几次。只不过后面,陈生炎的技术纯熟了,只是根据木质的纹路改善下,让根雕更加完美。

镇宅之宝“龙椅”成了网红

陈生炎的镇宅之宝是自己雕刻的“龙椅”。

这龙椅长有2米,宽有1.5米,椅背高有1.5米,整张椅子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飞龙,尤其是扶手上的龙眼可谓点睛之作。

那天,刚刚完工的陈师傅把他的得意之作放在分水江边的工作室里。刚巧,有个路人走过,站在龙椅旁边看了好一会才离开。第二天,他又来了,前前后后转了一圈,看得非常仔细,最后他说:“就是它了,这椅子我找了好多天都不满意,只有这龙椅才能体现山大王的霸气。”

陈生炎听了莫名其妙。那人说他是电影导演,来拍外景,看到这龙椅,刚好可以用在其中一个角色的座椅,问陈师傅,能不能借用下?

“可以啊,随便拿去用好了。” 陈生炎爽快地答应了。网红龙椅出名了,也有其他导演来借用,陈生炎都乐呵呵地答应了。

玩根雕在时间和经济上都投入很大,几年来,陈生炎做油漆匠赚的钱,不少投了进去。他的妻子开理发店,很辛苦,对丈夫的爱好,也支持,人总得有点爱好。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对根雕技艺来说,烂木,古木,更好,尤其是泡在水里的木头特别珍贵。曾经的萧山县政府门口有个皂角树根,占了很大地方,不知道怎么处理,有人想到了陈生炎。

陈生炎看了之后,如获至宝,他马上就把树根买了下来。为了搬走树根,他借了30吨的吊机,把这5顿重的树根挖了出来,然后搬回家制作,这树根后来就成了网红龙椅。

这几年来,根雕玩大了,陈生炎不满足于周边的树木,他走南闯北,还远道去缅甸购买树根。从最初的选形买树根到后来只要是树根都可用,陈生炎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段树根都是宝,朽木也可雕出精美的艺术品。

包吃包住、付工钱, 还是没有年轻人来学

根雕是种独特的技艺,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根雕作品是大自然和人工的完美结合,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让陈生炎师傅痴迷的地方。他如数家珍般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是抓住机遇(鱼),龙凤呈祥,荷塘舞龙。普通板雕,是根据电脑图纸做的,也可以机器大批量生产。每一样根雕作品在完工前,你不知道最终它会成为什么样子,这才有创意。”

陈生炎也收过几个徒弟,都比他年长。那是城里的退休老人,因为爱好学着玩玩的。陈生炎就简单地教他们雕刻小摆件之类的,老人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像模像样,也算是老有所乐。但是年轻人就不愿学,陈生炎开出优厚的条件,包吃包住还给工钱,还是没人来报名。

“没办法,我自己儿子都不愿学,我怎么能怪人家年轻人呢,确实是辛苦,而且又枯燥,一个作品,少则几星期,多的几个月,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像我这样喜欢的人也不多。”

陈生炎叹了口气:“我那时候真叫苦,树根都是大板车一趟趟去拉回来的,干活都是手工锯木,手工打眼。现在好多了,有了机器,省力也快多了,还是没人学。当然,做根雕还是需要有灵气的,我是山里人,那些树木花草都是我朋友,我看着每个都是活灵活现的。”

现代根艺作品是“三分雕琢七分天成”,这使得根雕的传承群体很小。陈生炎作为非遗传人,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分享根雕艺术,让根雕作品不再是博物馆的展物,可以走到寻常百姓家。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特约记者 郭惠娟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