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浙产纪录片《王阳明》央视播出获好评——吾心自有光明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29 11:13   

抽丝剥茧

诗文为证阐释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中,“良知”是什么?如何理解“知”与“行”的关系?这些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和专家间,甚至是团队成员之间,对阳明心学都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吴琦告诉记者,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学术体系。拍摄片子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剧组成员边学习边筹备,期间总是会有所得、所悟,也依然有所惑。

这是辛柏青第一次参演纪录片。“拍摄时,我们去了北京、浙江、江西、贵州等地,重走了一遍王阳明当年走过的地方,勾勒出他的行动轨迹,以期重新描绘出超越时间的王阳明的精神形象。”辛柏青说,在探寻历史蛛丝马迹的过程中,自己逐渐找到了表演的支点,对阳明心学也有了更准确清晰的理解。

纪录片撰稿人周艳同样表示,在写解说词时,最难的就是讲述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以及阐述他的思想。最后,他们选择把创作团队筹备的过程变成片子的一部分进行呈现,“不同于从纸堆里捞资料然后复制粘贴史料来讲故事,我们把剧组了解、接近王阳明的整个过程也写了进去,把当下的人和故事融入拍摄中,这样还原出的王阳明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么,当各方观点存在分歧时,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进行客观表达?答案就在王阳明本身。

正如第二集的《困》是依托王阳明的《狱中诗十四首》和《赴谪诗五十五首》为基本材料,第四集的《功》是通过王阳明留下来的一系列奏疏和文告、书信等进行事件的还原,吴琦告诉记者:“整部纪录片就是用王阳明的诗歌作为主线串联,对其生平和思想进行梳理呈现。”

在创作者看来,王阳明写诗就好比现在大家发微信朋友圈,许多都是自己对生活的记录以及所思所想。幸运的是,王阳明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都创作了大量诗作,这些远远比他人所记载的传说故事更有说服力,也恰恰最能真实地去刻画这一人物本身。

从2019年11月启动筹备创作工作开始,创作团队就翻阅了大量与王阳明有关的著述论说。纪录片播出后,有网友进行过简单统计,仅第一集内容中,创作团队就参考了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等辑录的《阳明先生年谱》、弟子黄绾编撰的《阳明先生行状》、明朝通俗作家冯梦龙写的《靖乱录》、清代余姚人俞嶙刊布的《王阳明先生全集》等历史文献,更从《象棋诗》《梦中绝句》《太白楼赋》《忆龙泉山诗》《九华山赋》《告终辞》等王阳明的作品中,寻找历史坐标、展现其哲学理念。

“尽管前期看了大量资料,但是第一稿完成交给专家审定时,还是被指出了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制片人李东珅回忆,比如,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王阳明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很鲜活的,非常适合于影视化改编,但有些并不是真实的,当传说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时,我们就需要把它们区分开。

李东珅表示,历时1年多的筹备拍摄,创作团队就这样不断走近王阳明、认识王阳明,并用阳明心学来探寻自己的内心,而这本身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

接轨时代

润物无声传播文化自信

“今天的人们真的了解王阳明吗?还需要王阳明吗?”

纪录片《王阳明》第一集开头旁白中的这句话,道出了该片拍摄的初衷。李东珅表示,几百年来,阳明心学犹如一盏不曾熄灭的“心灯”,对一代代人都有所启悟。一部把王阳明和当下联系在一起的片子,是他一直想拍的。

“我们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和当代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建立一个联系。”李东珅说,最终,创作团队设定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发生王阳明和当代人的碰撞。与此同时,他们把所有认知王阳明的过程投射在了饰演王阳明的辛柏青身上,以此来表达王阳明和阳明心学在当下已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毫无疑问,这部纪录片与当下的接轨是成功的。自开播以来,获得了观众学者的一致好评:“一次全景式展示先贤、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尝试”“内容深浅相宜,在大众传播与个性化表达间形成了平衡,如同阳明先生很好地处理了内心自由和社会参与的关系”“现代与历史穿越交融的叙事手法毫无违和感,反而让阳明先生的思想得以充分阐释,生动而有趣”……

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认为,“纪录片的拍摄忠于历史,避免了对王阳明的神化,同时把王阳明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思想外化出来,所诠释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样态和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着强大的文化自信”。

观看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次次和古代圣贤王阳明进行着对话。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2018级学生姚盼菲一集不落地追完了整部纪录片。她说:“看第二集的时候,自己也像是跟随着王阳明走了一遭被贬离京,又一路南下到贵州龙场的谪迁之路。对他命运的坎坷艰难感同身受,被他的智慧与心性折服,更感叹于他在困境前仍对未来保有希望的姿态。这样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应该在当前生活实践中所继承发扬的。”

在阳明故里宁波和绍兴,迅速掀起了一股看片热。在宁波余姚,不少市民特地赶到王阳明故居、龙泉山等地参观,现场追溯王阳明500多年前在故乡讲学授课等场景。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告诉记者,用今天的话来说,良知就是道德自觉和文化自信,它不仅包括智慧,更涵括了所有美好的道德人文素质。在他看来,唤起大家弘扬阳明精神的重要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是这部片子播出的意义所在。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纪录片在王阳明的诗文《中秋》中宣告结束。不过,阳明精神却仍在继续,当下我们对阳明精神的孜孜探寻也从未停止。

正如吴琦所期望的那样:“希望每个人看完纪录片后,都能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产生延伸阅读的兴趣,并将‘知行合一’等思想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沈听雨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