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浙产纪录片《王阳明》央视播出获好评——吾心自有光明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29 11:13   

浙江日报讯 日前,浙产纪录片《王阳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500多年前,一代宗师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他上马能战,下马能文,还创立了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手段的“阳明心学”。作为浙学代表人物,从“五溺”少年到“真三不朽”圣人,阳明先生的思想、传奇经历以及人格魅力影响并激励着一代代人。

纪录片《王阳明》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总出品,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精心打造,并联合宁波市委宣传部、绍兴市委宣传部、余姚市委宣传部共同投资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

这部纪录片将古代与现代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全景式揭开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并深度探讨了王阳明以及阳明心学对当下具有的新的启蒙价值,引发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观众的热烈讨论。

纪实+情景再现

“五溺三变”再现传奇人生

月光清冷的美景里,一道人影落入水中,明代衣冠在江水中轻轻飘动——纪录片第一集从投水之“溺”开始,由此揭开了王阳明的人生故事——

12岁进私塾,立下圣贤之志;14岁学习弓马之术;15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塞外地势;17岁跑去道观和道士对坐,学习导引吐纳之术;18岁对朱熹理学产生兴趣,欲穷竹之理,“格竹”七日……中间历经波折,直到35岁最终建立以儒学为定向,此后仍不断求索。

“王阳明一生的学术体系非常博大,在影像创作上,我们无法通过一部片子把他完整呈现出来。”导演吴琦表示,因此他们在创作时仔细研究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最终聚焦于王阳明经历的所谓“五溺三变”的人生历程,决定选取他一生中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进行呈现。

纪录片共有五集,每集40分钟。创作团队用5个字分别为每一集设定了一个主题。

“溺”回溯了王阳明青少年时期个性鲜明、不羁俗礼的成长故事;“困”讲述了踏上仕途不久的王阳明因为自身的刚直,卷入权力斗争的政治漩涡后一次次遇险又不断侥幸生还的故事;“悟”是关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迹;“功”还原了王阳明在江西平叛的42天;“明”则回望了王阳明的最后岁月。

“创作时,有人觉得第一集、第二集的铺垫有些过长,建议可以直接切入王阳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龙场悟道的故事。”不过,在吴琦看来,不论是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五溺”还是他在龙场悟道前经历的人生低谷,都是刻画这个人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以第二集《困》举例:“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集的主题虽然是‘困’,但其实是想通过讲述王阳明所经历的种种不如意,表达他如何从‘困’中走出。正因为不断克服这些困境,最终的龙场悟道才更加水到渠成。”

该纪录片最大的创新点还在于“纪实+情景再现”的模式表达。片中,演员辛柏青时或是自己,时或又化身为王阳明,带动观众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进行了一次追寻探访。

我们能从片中看到,辛柏青在大运河的拱宸桥上行走,在钱塘江的货船上逗留,在余姚王阳明故居的屋檐下听雨,在龙场照着500多年前的样子搭建起一座茅屋,又在幽暗的石洞中来一场冥想。

这是一次历史与现实、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对话。吴琦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真实再现历史人物的创作手法,还原情景、服装等,让观众得以用‘看剧’的方式沉浸其中,跟随辛柏青精湛的表演,让一个鲜活的王阳明逐渐走进大家心里。”

纪录片强调真实与客观,为体现严谨性,制作团队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钱明,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贵州大学教授张新民,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等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对王阳明进行深层次解读。

高还原的情景再现构建沉浸式体验、多元的专家视角深入解读人物经历。这部纪录片就这样完成了一件高难度的工作,以今人视角梳理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阐释了其心学思想的演变历程与核心要义,让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思想精髓,穿越百余年在当代社会重新回响。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沈听雨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