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共建百个支部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3-18 06:26   

集结了33位博士党员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发出倡议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捐款8100元,精准扶贫路上再谱华章

杭州日报讯 倡议书

在第十一季“党报记者绿色传递”活动启程之际,我们向全市基层党组织发出倡议,在甘肃民勤种下一片“百年华诞·百个支部林”。

10元钱种一株梭梭,捐款金额不限。希望更多基层党组织参与到这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来!用富有生命力的绿色点亮祖国的沙漠,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赤子心意!

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

2021年3月16日

3月16日下午2点,本报记者在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见证了一场党旗和国旗照耀下的庄严捐赠仪式。“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37名党员捐款8100元,在甘肃民勤捐种一片“森林培育学科林”,并向全市基层党组织发出倡议:“党的百年华诞,我们一起在民勤建百个支部林!”

这个深藏在高校中的先进党支部,成立于1999年,经过20年的实践,形成了“文化为先,学术为基,三农为重,育人为本,党建为魂”的学科文化,现有党员37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

多年来,学科支部党员在科研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党员教师们不仅把论文写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广袤的山川田野,让红色信念深深根植在绿水青山间。

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 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划出等号

如果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森林培育学科支部党员这些年的社会服务,那就是“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百名特派员”。

“我们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走遍浙江,还走出浙江,一直到大别山、到黔东南。‘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则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支部书记郑炳松介绍。

“一根科技竹”最生动的案例是1999年,在“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的余村,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帮助打造了全国首个“竹子现代科技园区”,并于2008年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林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日后闻名于世的现代化新农村“安吉模式”露出雏形。如今安吉的竹子产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实实在在地将“绿水青山”转化成为“金山银山”。

山核桃和香榧是我国南方山区特色优势干果,经济价值高、效益好,在山区精准扶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的党员教师黄坚钦教授带领团队坚守20多年,攻克了山核桃培育难题,成果在南方7省92县市推广,黄教授所领衔的干果团队被中宣部评为“最美科技人员”。

研究香榧培育的戴文圣教授也是一名老党员,在他身上流传着“赠送香榧苗,共建富民林”的扶贫故事。2016年,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和天台县石梁镇东溪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戴教授带团队给农民送去香榧苗,然后一起种植,把技术教给他们。现在东溪村的香榧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通道怎么打通?在我们森林培育学科看来,不仅要山绿起来,水美起来,更要让农民富起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成效非常明显。”戴文圣说。

全面小康以后更要持续小康 教授们演活了“浙版《山海情》”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里,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宁夏贫困乡村洒下奋斗的汗水。而在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也有一个偏远地区对口扶贫的对象:贵州省锦屏县花桥村党支部。

党员教师们利用学科优势,为花桥村送去了精准扶贫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他们认为,乡村振兴最根本的任务是全面小康以后怎样持续小康。在深深领悟了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后,他们提出,把浙江的模式复制到当地去。

黄坚钦教授每年都要跑几回贵州花桥村,“‘等靠要管’在扶贫工作中是行不通的,关键要把产业托起来,让当地有内生动力。我到花桥村去,就和当地农民说,我们临安也是山区,山区靠什么产业?就是靠山核桃产业,用产业把你们建设成一个可持续的小康社会。”

教授们不仅蹲到田间地头,还要爬山越岭。戴文圣说,“我们要手把手教农民种香榧啊,我们把技术一股脑教给他们,过几天他们又全忘记了。所以要第二次去,第三次去,一次次培训,一个周期下来,很多人就记住了。”

斯金平教授是铁皮石斛研究专家,去年疫情,他自己开车去贵州花桥村,自驾两万多公里,带理念、带技术、带资金,还把浙江的企业带过去,和当地签订劳务协议。仅去年,企业给农民的劳务费就发了1700多万元,企业也成了全国扶贫先进。“锦屏县的营商环境本来是倒数的,前年我们进去后变成正数,去年排到第三了。当地的整个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服务也很到位,因为我们把‘浙江模式’都复制过去了。”

赤子情怀交付祖国山川大地 “就是要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向援种梭梭活动捐款,并不是这个党支部第一次重大捐款。2019年,支部党员自愿捐款,分别向贵州贫困山区儿童捐献50000元助学基金,向天台县台风受灾群众捐赠20000元救灾款。

平时教授们出去讲课,把自己的技术成果向全社会推广,既不藏着掖着,也从不讲报酬。支部书记郑炳松感慨,2016年评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正是因为这些起带头作用的教授和支部的党员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科技扶贫。

“我们的党员教授,带着科研团队,深入云南贵州四川,不为名不为利,就是觉得要为这个产业、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戴文圣说。

正是这些桃李不言的事迹,让这个高校里的基层党支部成为全国基层党建的模范与标杆。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块挂了五年的金灿灿的牌子是支部书记郑炳松2016年7月1日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回来的。“那天是党的生日,对我们支部来说是一个高光时刻。这个奖的分量沉甸甸的,对我们来说是至高的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在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戴维 韩斌 李郁葱/文 丁以婕/摄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