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相机真实记录硝烟弥漫的战场 “高帆摄影艺术馆”来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16 07:23   

都市快报讯 1938年秋,年仅16岁的战地记者高帆,怀着满腔热情,毅然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跨过钱塘江,越过层层封锁线,奔赴陕北延安解放区,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之中。

出没在硝烟弥漫的火线现场,高帆用手中的相机真实记录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拍摄了《八路军在反“扫荡”中》《武工队奔赴敌占区》《破坏敌人封锁线》等一系列战斗画面,为中国战争史和摄影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83年后的今天,在高帆的家乡,杭州美丽的湘湖畔,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摄影艺术馆正式落成。同时,一场以“铁马冰河入梦来”为主题的开馆特展也首度向世人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高帆摄影艺术馆暨高帆纪念馆,也是杭州市首家带有博物馆属性的摄影艺术馆。

高帆是谁?战地摄影记者、画报编辑 党史战争史的整理者

“高帆的一生有三个身份,首先是战地摄影记者,第二个是画报编辑,第三个身份就是党史、战争史的整理者。”现场,高帆先生的孙子——中国美院特聘教授、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所长高初告诉我们。

高帆的一生,与中国革命战争和中国军事摄影事业有着紧密联系。

高初告诉我们,1939年,部队缴获了一台照相机。高帆在蚕桑学校学过一些摄影知识,有这门特长,于是,这一特殊的武器就交给了他使用。“从那时起,高帆以照相为武器,开始走上了战地摄影记者之路”。

1939年冬天,八路军总部组织华北地区各部队发起了“百团大战”,进行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高帆身背相机,和军民一起,在对敌展开较大规模的破袭战中,拍摄了大量照片。

1941年起,高帆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到敌人后方去的黎城县大队整装出发》《拆炮楼》《涉过河,向敌据点奔袭》等珍贵照片,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的抗战热情。

而这些,只是他战地摄影记者生涯中的冰山一角。

在他的照片里,有正在进行的小巷突围战,有一臂之外中枪倒下的士兵,还有孩子们难得的玩水时间……一触即发的战时紧张感,就在一张张照片中迸发出来。

纵观高帆的摄影生涯,留下的作品有《攻击北流寺日军》《开赴前线》《进军西南》《毛主席西苑检阅》《藏族民兵》《美丽的集邮册》等。主编大型彩色画册《中华腾飞》。《美丽的集邮册》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高帆爱摄影,也喜欢壁画和木刻。

“如果不是那台相机,他可能是一个画壁画和做木刻的艺术家。”高初说,爷爷最爱画鳜鱼,“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句诗常常挂在嘴边。他爱海派画家的绘画,家中还收藏着海派代表人物之一虚谷的画。

在高帆生命的最后两年,仍然没有停下手边的画报编辑。

“在病床上编完了他跟随的二野(第二野战军)的画报,在床上签了字送出版,才算尽了心愿,之后去世了。”高初透露。

83年后 一座以“高帆”命名的摄影艺术馆 落户湘湖畔

高帆摄影艺术馆暨高帆纪念馆,由湘湖管委会负责提供场地并承担建设工作,从设计、施工到建成,历时近1年。

艺术馆的落址也很有意思,位于美丽的湘湖之畔——湘湖慢生活街19号楼。

摄影馆面积约1600平方米,共有5个展厅,展厅面积共约1000平方米。

艺术馆的设计,由知名建筑设计师、中国美院城市规划院院长章楷亲自操刀,将光影效果发挥到极致。

比如,这里有致敬建筑师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顶,在太阳照射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影效果。比如,有和大埃及博物馆一样的射灯,还结合了智能控制,“没人的时候灯光会很暗,只有走近了才会变亮。既节约了电,又能对作品起到很好的保护,避免灯光长期照射影响作品本身的结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展厅以外,有专业的暗房、修复室、文献中心,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支持;二楼有专业影音室,今后将常态化邀请国内外摄影界的大咖前来分享,互动性很强;一楼临慢生活街的区域,开设了文创空间和咖啡吧,看完展,可以到这里小憩一下,喝杯咖啡感受一下慢生活。

高初透露,未来,这里会有多个主题大展亮相,一些作品有望首次独家展示。

除了定期的大小展出之外,每年暑期档,还将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主题展以及各种国内外盛行的互动活动,比如“博物馆奇妙夜”等。届时,将给周边乃至全杭城市民带来不一样的艺术冲击与体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陆丹 见习记者 俞婷莉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