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自大禹治水 余杭昨天有了考古工作站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19 07:49   

余杭区考古成果展

都市快报 禹航,余杭地名的由来。据晋《郡国志》、宋《太平寰宇记》等记载,大禹治水过此舍舟登陆于此,故名“禹航”。古代“航”“杭”相通,后来“禹航”便成了“余杭”。

大禹治水的传说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但至少余杭,真的有一条禹航路。

12月18日上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考古工作站正式在余杭街道禹航路上挂牌,不远处便是地铁16号线的禹航路站地铁口。

昔日的“禹航”传说和今天的余杭考古,在这里交集相汇,大概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继萧山工作站、临安工作站、建德工作站、桐庐工作站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了第五个工作站——余杭考古工作站。

用杭州考古人的话说,有了这个工作站,以后到余杭进行考古田野发掘等工作,从此便有了根据地,方便啦!

余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下文物丰富多样。余杭地区的史前文化十分发达,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构建了悠久灿烂的史前文明。

去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迎来高光时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进入夏商周时期,以小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夏商遗址是太湖南岸的重要中心聚落,正在南湖边发掘的跳头遗址(位于余姚)是新发现的一处商周时期滨水聚落遗址。小古城遗址位于余杭区小古城村,余杭早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开始置县,隋朝时期曾是杭州州治所在,南宋时期为畿辅之地,余杭是浙江省内少有的双千年古镇。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考古工作站挂牌仪式上,还推出了一个小型的余杭区考古成果展,梳理了2008年以来,余杭区考古发掘的工作历程和脉络。来自成果展的数据,2008年至今,余杭区共完成200多宗地块、超过150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发掘,清理良渚文化时期至明代墓葬千余座,出土玉石、青铜、陶瓷等各类器物万余件(组)。其中玉架山遗址等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塘栖水利通判厅遗址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十年来,在余杭区文管会、文旅局、余杭博物馆等的支持配合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境内发掘了小横山南朝画像砖墓、义桥汉六朝墓、百亩地汉墓、七里亭汉六朝墓、学军中学分校汉唐墓、凤凰山汉六朝墓、金星村遗址、李家塘遗址等一批重要遗址和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丰富了馆藏文物,实证了余杭悠久灿烂的历史。”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一室主任杨金东介绍。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余杭考古工作站挂牌成立,不仅能为余杭区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带来便利,也有利于余杭充分吸收利用最新考古成果开展相关科研,提升双千年古镇余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整体文化品位。更可充分发挥余杭文物大区的优势,带动整个大杭州的考古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部分图片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文/摄 通讯员 孙媛  编辑:郑海云
返回
禹航,余杭地名的由来。12月18日上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考古工作站正式在余杭街道禹航路上挂牌,不远处便是地铁16号线的禹航路站地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