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间游戏走向非遗传承 她用巧手将草编织入多彩生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19 06:30   

每日商报 草编,是中国民间流传甚久的手工活之一,通常就地取材制作成一些比较实用的生活用品。郎巧云从不曾想到,她幼年时候就非常熟悉的编草游戏,有一天居然会成为一种艺术被推广,而自己更幸运地成为了这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

少女时代的指尖游戏

成花甲之年的小乐趣

自幼生活在桐庐县分水镇保安乡徐桥村的郎巧云,从小便经常跟着父母到离家不远的山上去帮着种黄豆、种玉米。闲暇时,她会同小伙伴们摘一把地上的野草编成指环套在手上,或者玩玩斗草游戏,后来又跟着年长些的小伙伴们一起学着用棕毛扎扫把,用枝叶编簸箕,用麦秸秆编蒲扇,用棕叶包粽子,或者编织成好玩有趣的小蝈蝈,然后高高兴兴地提回家里插进一个水瓶子里养着,直到干瘪脱水就扔掉了重新做一个玩玩。这样的小乐趣伴随着她的童年,度过了无数个平淡而又快乐的寻常日子。

如今,69岁的郎巧云仍不忘这个记忆,在做家务之余,经常到附近山上折下一大把棕榈树叶子,编织成生活用品,盛装物件,偶尔也做些小巧的玩意哄哄宝贝孙子。

在此过程中,她渐渐意识到,可以加入一些美学元素在草编技艺中。因为,所有的成品都是一片深青显得有点单调,而由鲜黄渐变到青绿的过渡,会让蚂蚱、青蛙、小鸟、蛇头等动物造型显得更为亮眼,也让粽子、田螺等有很分明的层次感。

而这些不同颜色的作品,在每次的活动中都会比篮子、扇子更令人称道,特别是小朋友看到后,总是睁大了眼睛惊讶不已,欢喜得不得了。

机缘巧遇成为

“非遗”技艺推广人

在桐庐当地,有一些依据不同时节设置的地方性节日,比如樱桃节、番薯节、馒头节、炒面节、桂花节等,村委都会组织村民开展各种丰富的集市交流活动,郎巧云便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顺便卖掉一些贴补家用。

大概五六年前,桐庐县正响应着国家号召抢救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民间老手艺都被列为开发项目,草编也是其中之一。恰巧,郎巧云有一个亲戚在桐庐县东门码头的非遗文化馆里工作,觉得这个寻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机会太适合朗巧云了,便把这个消息告知她。

而郎巧云获知这个消息时,也非常激动。因为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小的指尖游戏,竟然能被当作一种艺术进行推广。

2019年6月,郎巧云被评定为第五批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水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局联合为她颁发了证书。从此,她有更多机会代表家乡,到外地去参加非遗技术的推广宣传活动。

原料要求越来越讲究

今后希望创作大型作品

山里人家玩草编,从来就不缺原材料,因为附近山上有很多棕榈树,东一堆、西一堆,每堆都会长着十几二十棵,想用的时候临时去采摘就行了,可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随取随用。但是参加过几次非遗宣传活动后的郎巧云,早已不再满足于以前那样随便割一把棕榈叶就拿来使用,对草编制品原材料的选择越来越讲究。

郎巧云记得,有一年走亲访友,她偶然发现哥哥家栽种在山核桃树林里的棕榈树长得特别肥壮,绿色的叶子青翠欲滴品质极好,便摘了几片随手编了几只蚂蚱,发现效果不错。

成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后,她把哥哥家里那棵粗壮的棕榈树视为草编作品的指定性选材。每次到杭州、东阳等地参加各种非遗物质文化的宣传展示活动,或是遇到元宵节、端午节等大型传统节日,她就请老伴专程去到十几里外朝阳村的哥哥家里,挂上柴刀、架起梯子,爬到最高处割几把棕榈叶,远远地背回家里来。

每一场非遗物质文化宣传活动中,郎巧云的草编作品都很吸引人。最近应邀来到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广宣传家乡的草编技术,再次获得体验者的众多好评。当被问及今后会有什么打算时,郎巧云说,自己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跟大家分享这门手工技艺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目前还是以一些小物件为主,但明年想做一些比较大型的作品,比如蜻蜓和孔雀,目前正在造型试编的完善过程中。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特约记者 王黛菲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