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光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11 09:09:34 Fri   

杭州日报  秋实|杭州市拍卖行202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18日-19日在杭州新侨饭店桂宫厅预展,20日(周日)下午1点拍卖。本场拍卖会以浙派近现当代画家为主线,精选吴昌硕、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弘一、陆俨少、周昌谷、徐悲鸿、王伯敏、曾宓、吴山明等大家作品。

观赏这247件拍品,发现可用一个关键字:“师”,把它们串联起来。

师徒传承 开枝散叶

回望过去的这一年,很多人都会想起弘一法师在《格言八屏》中所题写的第五条:“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已是一位博学多闻、优游偃仰的潇洒人物,遁入空门后,不管是语言般若,还是法书墨迹,他的表达更是辩才无碍,愿力宏大。

师徒授受是中国历史上,贯穿时间最长的知识传承模式,这种以价值观超越血缘而形成的紧密关系,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

吴昌硕,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赵云壑、王震、吴茀之、潘天寿、沙孟海、王个簃等,都曾是吴昌硕门下,开枝散叶,影响深远。

1929年春末,32岁的林散之叩开沪上西门里7号黄宾虹的寓所,开始他的学艺生活。而林散之是意在山水,但依靠绘画打下的笔墨和造型能力,促成其结果于草书。

1973年,杭州青年画家何水法拜陆抑非为师,1978年,何考取陆抑非、诸乐三合招的浙江美术学院首届国画系花鸟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与陆抑非结成既是传统师徒又是现代师生的双重关系。

师生共进 学科互补

1948年,从上海美专油画系毕业的王伯敏,前往北平艺专攻读中国画学研究生,结识了黄宾虹,黄先生见到浙人,分外亲切,遂定师生之谊。1954年夏,李可染前往杭州,求教于黄宾虹,有一个晚上,李见黄师一口气勾画了七八张山水画稿,异常敬服,以至有所自谴:“前辈老师用工之勤苦,是非我等后辈可及。”

1957年,顾坤伯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执教山水专业。1962年,也就是顾坤伯的学生曾宓、童中焘毕业那一年,院长潘天寿邀请陆俨少自沪来杭,陆便由画师转型为教师。陆俨少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随后,卓鹤君、何加林、林海钟等山水画家,持续递进浙派山水。

浙派人物画亦轻车疾进,凭借周昌谷、方增先的代表作品,迅速风靡画坛,形成了与“徐蒋体系”分庭抗礼的浙派人物画。这一流派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吴山明为代表的第二代浙派人物画家,在人物造型上实现了意笔白描对结构素描的替代。

浙派花鸟画,在潘天寿这里,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1959年,陆抑非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共同打造了这个学院的花鸟画教学体系,其后的浙派花鸟画中,卢坤峰以劲秀的笔墨抒写八大意趣,徐家昌深得小写意精妙之处,闵学林擅长书而逸笔草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师友唱和 纸短情长

吴昌硕曾经在苏州跟随比他大25岁的杨岘学汉隶,杨岘不允许他叫自己老师,只称“师兄”,其后吴开始学石鼓,名声反超杨岘,但两人交往依旧如常,互有唱和。

白龙山人王震,与吴昌硕是生意搭档,关系最为特殊。吴昌硕依靠王震在上海立足,王震又借重吴昌硕的声名,扩张自己的事业版图,难能可贵的是,王震的书画水平也异常全面。而吴昌硕的朋友中,毕生怀才不遇、潦倒而终的,非蒲华莫属,客观对照,两个人在笔墨趣味上的互相影响也很明显。

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以担任杭州西泠印社社长,为其在学术上获得承认的重要标志。玉成此事的,是丁仁(丁辅之)。1904年,丁辅之与王福庵等四人发起创办西泠印社。本来他可以做社长,但他提出,印社要做好,需有学养突出且能孚众望的金石学家担纲,乃力邀吴昌硕担任社长,开创了一家常青团队的价值基业。

本次秋拍的不少作品,成为上述师徒、师生、师友关系的形象呈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友望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