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一座高峰
春风拂面,徜徉于艺术的古道,为心润色,予意增光。
绍兴,是朱关田的故乡;兰亭,是中国书法圣地。
“过两天,我又要去绍兴参加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了。”朱关田自幼受乡风熏陶,每每挑灯夜读。为学书法,以瓦钵当砚,清水为墨,方砖代纸,棕帚作笔,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
朱关田书法《秋水无痕》
那是1960年,朱关田跨进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在这里回望东晋,他不禁被王羲之登峰造极的书艺所倾倒。一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朱关田离开了学校,去了绍兴鲁迅图书馆。再之后,又去郊区小学当教师。其间,朱关田仍旧天天习字不缀。
时光到了1964年,朱关田凭着深厚的功底,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得著名书画篆刻大师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等亲授。1971年,朱关田被分配到了杭州书画社即后来的西泠印社。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朱关田考取了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今后的学习钻研奠定了更为厚实的基础。
穿梭沙孟海书学院,人们闻香识著作——展厅里,朱关田主编的《沙孟海全集》七卷12册静静地散发着墨香。朱关田说,曾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的沙孟海,是享誉中外的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史学家和艺术教育家。《沙孟海全集》分《书法卷》《篆刻卷》《书学卷》《印学卷》《文稿卷》《书信卷》《日记卷》……历时3年编纂的《沙孟海全集》是迄今最为全面系统研究沙孟海先生的文献图录资料,对于深入研究沙孟海以及现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书品即人品,是中国书论的重要传统。在此,朱关田用一部巨著真诚地告慰沙孟海先生。
当一位书家在书法领域获得不小成就,且被社会公认后,他的目光总会自觉地转向整体书法艺术的学问上,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探求,是通过对学问的研究,构建一种理论框架,使众人在认识书法艺术的奥秘上,有一种深邃的目光,更加理性与通透。
由启功先生题署的朱关田著作《唐代书法家年谱》一书,就是其中一个范例。朱关田先前写的《唐代书法考评》《颜真卿传》《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及众多的书法论著,奠定了他在书法学术上的突出成就;而紧随其后的《唐代书法家年谱》一书,不但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全唐书法名家作了一次全景式的透视,其意义非同小可。
“写史必须收集资料,穷尽之,详察之,分析运用,然后方下得定论。作为书法史,书家的生平及其书迹流传,尤为首务。以人为本,个案研究乃根本所。”朱关田笑言,《唐代书法家年谱》便是书家个案研究的准备材料,是撰写《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的副产品。《中国书法史》(七卷本)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令书坛热议的,还有朱关田在《书学资料整理中的一些问题》中阐述的诸如传误、伪托、修改、错讹等,文虽不长,却有分量。
“其实,我的读书方法也是平平,与他人一样,走的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路。”朱关田愿与读者共勉的是,为了治史,读书的程序也是传统的:以史传为本,取其生平;金石文献为辅,其书迹之留存;然后扩大到诗艺文,以观其情性及交游;最后是历代书论,借鉴前贤之批评,以发一己之所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