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展让苏绣爬上了环保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0-28 07:36   

50多岁王大妈关了小店赶来

20岁美院男生第一次拿起针线

4岁小女孩也可以绣得有模有样

默默地低着头、一只手拿着绣绷、一只手仿佛慢镜头般地穿针又引线——当你看到一大群人坐在美术馆的多功能厅内,埋头与一根针和一条线做“斗争”时,你一定会像那些不小心“闯”进来的参观者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无比讶异。这群人中间,有穿着时髦的少女、有头发斑白的老妇、有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也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他们都在一开始时笑着说:“很久没有拿针线了”,也都在结束时,对自己手中还未完成的作品备感自豪:“很有趣,回去一定要继续绣完。”

作为本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周末工作坊活动之一,这场名为“让刺绣走进生活”的互动活动昨天在浙江美术馆举行。活动邀请到了高级工艺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梁雪芳来到现场,为大家讲述刺绣的基本知识,并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简单的苏绣针法装饰白色的环保袋。

在环保袋上刺绣

艺术与生活也可以这样融合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绣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好像是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但是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体验苏绣,所以我们选择了环保袋这种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东西。”梁雪芳说。

其实在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上,这样的“跨界”并不令人陌生。如果你曾经去浙江美术馆的现场参观过纤维展,那么你一定记得美术馆地下一层的走廊上摆放着的几个垃圾袋,漆黑的袋子上绣着鲜红粉白的几朵莲花;再比如中国的80后艺术家用卷筒纸编织成衣服,用报纸搓成麻绳。就像梁雪芳说的那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刺绣作为纤维艺术中的重要一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会更让中国人感到亲切,“在我家乡、也就是苏绣的发源地苏州镇湖,不会刺绣的女孩子是嫁不出去的,”梁雪芳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她母亲那一辈,“直到今天,镇湖的两万人口里仍有八千绣娘,也就是说在镇湖,几乎每个女性都会刺绣。过去她们在衣服、手绢上绣,现在更多的是在绣坊工作谋生。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对她们来说,刺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有充分的耐心

男女老少都能绣出精致图案

为了昨天下午的活动,梁雪芳和她的学生们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定制白色环保袋、设计图案,并用铅笔在每一个袋子上描出图案,“现代苏绣在图案设计上更注重艺术性和现代感”,朱婷是负责为此次活动设计图案的人,从植物、动物、抽象图案到动漫形象,她为体验者设计了相对简单、趣味性强的图案,“只要大家有心,生活中任意一点小风景、小物件都可以用来刺绣。”

家住余杭塘上的王大妈,昨天草草吃了中饭,就把自己的小百货店给关了,转了两趟公交车赶到了活动现场。她还记得自己与刺绣结缘是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在母亲的指导下绣了一个枕头,还记得当时绣的是菊花,”王大妈说自己从此爱上了刺绣,“但后来参加了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更

多的东西,所以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很难得,一定要把握。”

王大妈旁边坐着的,是昨天年龄最小的学员朱筱朵,她今年才4岁,却也绣得有模有样。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但一辆小汽车的轮廓很快成形了,小姑娘使劲端详着自己的作品,很开心。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大二男生黄琦,是现场为数不多的几位男性参与者之一。从来没有拿过针线的他小心翼翼地捧着绣绷,一针一线绣得比女生更仔细,“觉得挺新奇的,就想来看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上手了就很顺。”梁雪芳的学生助手小夏,不时地对几个男学员“特别关照”一番,“他们都挺仔细的,也有耐心”,小夏说:“谁说男生不可以刺绣呢,相反,如果女生没有耐心,也不适合做刺绣。”

下期活动预告

本周六有一场讲座和一个工作坊

JNBY品牌设计师现场演绎如何制作个性布袋

本周六下午2点,江南布衣集团旗下JNBY品牌市场部经理王欲成,将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JNBY品牌形象的形成”与“设计师的自身探索”。同时,还将由JNBY品牌设计师现场演绎如何用一块相同的布,做成形态风格迥异的个性布袋。

由于场地有限,活动限定40位名额,年龄20-35岁。

报名方式:微博私信 @浙江美术馆

电话报名:0571-87078700(周二至周日9:00-17:00)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淑芝 摄影 胡聪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