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拯救生态”不是梦——专访画家、雕塑家、环境艺术设计家朱仁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07-06 06:36   

走进人文气息浓厚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有一个静僻的小院,那里坐落着浙江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馆——朱仁民艺术馆。在这个静谧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角落,我和这位艺术大师展开了一场与命运和梦想的对话。

在画家、雕塑家、环境艺术设计家种种身份之下,藏不住的是朱仁民的一颗拳拳赤子心。他出身于艺术之家,自幼跟随外公潘天寿学习国画,然而命运弄人,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年幼的朱仁民跟随父母被迫在舟山的一个荒岛上蜗居了三十多年。

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辛,在为生活奔波忙碌的闲暇,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朱仁民自学素描。大概是身体里流淌着家族传承下来的艺术天赋,当朱仁民把在海岛上画的几百几千幅素描拿给外公潘天寿看之后,潘天寿回信夸他:非常能画。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自身的勤奋努力,他创作的《在公海上团聚》获得了1979年全国美展的铜奖,与油画家罗中立、版画家王公懿等人一起被誉为“画坛新星”。

正当年轻的朱仁民踌躇满志之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1981年,在潜心创作巨幅国画《大道·海天篇》时,朱仁民意外地从高架上摔了下来。医生诊断,以后的日子,他要一辈子躺在床上。此后的日子,朱仁民只能躺在普陀山一座破败的寺庙中,每日所见风景就是透过窗户看到的一座荒岛。在瘫痪在床的艰难岁月里,他依然心系艺术;摔伤四年多后,奇迹发生了,朱仁民竟然不治而愈、又重新站立起来。

重新站立起来的朱仁民如同“凤凰涅槃”,他感恩、珍惜,由此开始了人生和艺术的新航程。1996年,朱仁民用所有的积蓄买下了无名小岛的四十年使用权,并将它命名为“莲花岛”。他把自己对艺术的虔诚和对自然的崇尚合二为一,将自己亲手雕塑的500多尊罗汉矗立在海旁,将这座无名小岛打造成一座艺术之岛。

多年以来,他秉持着艺术的执着、人文的关怀和奉献的精神,修复了一个又一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生态,把千里荒滩建成候鸟家园,把风化裸崖变成特色民居,让破败的千年河道焕发昔日的繁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景观艺术的奇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类生态修复学——用艺术的方式修复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心灵生态。

在访谈中,朱仁民强调:“这个时代不愁金钱,不缺技艺,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大国文化的精神,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做不了脊梁,做根鱼刺也罢。”他将思想、文化、历史、绘画、雕塑、建筑、园艺统合在一起,以世上最宽口径的艺术形式展开了对艺术的探索、对文脉的思考、对生态的关注,是艺术让他找到了一种回报祖国母亲的最佳方式。

西湖明珠频道 今日22:10播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 王明青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