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城图》(局部)·陈鸣楼 作
这是一处上世纪90年代的老公寓房。
房子里面保持着老旧的模样,目光所及之处,是满屋的书架,满屋子的书。进入房间的人不由担心,是否会被书淹没。
一个名句浮现出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主人林正秋,76岁,地方史专家,南宋都城研究第一人。在他的潜心研究下,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活”了过来,人们开始以客观的眼光看待那段历史,杭州和浙江也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他的兴趣点很广,经常有人找他做顾问,他的研究辐射到地方的经济、文化、旅游、饮食等方方面面。在历史的犄角旮旯里,他把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往事淘洗出来,让人们看到历史的真面目。
比如他找出最早吃螃蟹的杭州人是唐代城郊一位幸福的母亲,他发现日本馒头的始祖是林逋的后裔,他还应邀到消防部门去讲古代杭州的消防故事,因为他发现古代杭州火灾比较多。
50多年的研究中,他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历史,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服务地方建设。
1、他说,错了,木头风箱是南宋以后出现,到了明清才流行
林正秋是温州人,因为生于中秋节而得名。读大学之前,他在学校里做过历史课代表,对历史的兴趣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19岁,他考入了杭州大学历史系。
大二,林正秋写了一篇短文《越王勾践与奋发图强》,刊登在历史系刊物上。他为此得到编辑部奖励的一本历史读物《中国科学技术发明与科技人物论集》。
大三,恰逢“大跃进”开始。省里京剧团要拍一部越王勾践的戏,请了林正秋和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去指导。那时候,大学生被视为“新知识分子”,老师则是“资产阶级”。
年轻的林正秋给演员们讲了勾践的故事,然后让他们表演一段看看。有个炼兵器的细节,演员拿出一个木头风箱烧起炉火打兵器。林正秋说,这个错了,不符合历史。
林正秋告诉他们,木头风箱基本上是南宋以后出现,到了明清才流行起来的。2000多年前的古代,鼓风都用皮囊——两块大木板往中间一压,中间的孔能鼓出风的一种器物。
这是林正秋第一次给人说戏。这次经历让他对历史的兴趣更浓,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年轻的他开始思考:历史的概念太大,只有选定目标做专、做精,才能避免泛泛空谈。
他决定,就从杭州的历史入手。了解一个城市,才能了解一个国家。
2、杭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他是最年轻的顾问
1960年从杭大历史系毕业后,林正秋留校过两年做助教,然后调到学军中学做历史老师,1980年又被调到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他开课讲地方史,自己动手编教材,把从古书中“淘”来的历史讲给学生听,很受学生欢迎。
1978年,林正秋写了第一篇关于杭州的文章,《古代的杭州》。
他把杭州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的钱唐古县,隋唐的郡,吴越国的首府,南宋都城临安府——那是第一次有人把杭州历史的脉络清楚地呈现。
接着,林正秋又从南宋杭州人口、南宋临安的商业、南宋时期杭州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他想绘一幅古杭州的地图:如果把从前杭州的街巷和现在对照,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历史尘烟中的南宋街坊是怎样的呢?
“有一个笨方法,我用脚步丈量杭州的街巷。”
有3个多月的时间,林正秋天天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走。根据古书中的记载,这里走几步有条什么路,那里走几步有个什么巷,他仔细寻找800年前临安各条坊巷的确切位置。终于,昔日杭州的格局了然于胸。
他去借地图。第一家单位以“机密”为由拒绝了他。他到省测绘局,碰到一个学生,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帮着他改改弄弄了十多次,《临安坊巷分布示意图》被绘出来了。示意图上有80多条街巷,其中三分之一今天已经不存在了,还有少部分坊巷的名字发生了变化。比如说,800年前的“甘泉”,就是今天的“井亭桥”。
示意图放进了《南宋都城临安》一书中。这本1984年出版的书,是林正秋用了四五年时间完成的第一本著作。南宋方面的书,他写了5本,150多万字,成为一个系列,全面介绍南宋都城的文化和历史。
在林正秋撰写《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杭州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彼时的杭州市,并没有系统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林正秋的专著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被杭州市聘为历史文化名城顾问。10个顾问,他最年轻,“资历”最浅:只有他是讲师身份,其他9人都是大学校长。
3、他的最大功劳是纠正了人们对南宋历史的片面认识
如今的宋城景区,作为杭州文化旅游的一个标志,每年都要迎接大量的游客。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规划建设之初,却因为“南宋是投降的王朝,是否值得宣扬”而备受质疑。
林正秋那时担任宋城专家顾问及宋文化研究所所长。有一天,他接到宋城老总黄巧灵的电话。那里正在召开审核会议,又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争执了起来。林正秋赶了过去。
“我对他们说,宋代有几个特点:一是宋代的发展超过了唐代。南宋定都杭州后,开始由内陆国家向海陆国家发展,对国外的影响超越了前朝。
“第二,过去定都,多在黄河流域。南宋定都长江之南,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四大发明,除了造纸,其他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都是在两宋时期,尤其是在南宋,得到推广的。”
林正秋坚持一个观点:如果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出了个秦桧,就否定整个南宋,是不对的。南宋6000万人民的抗金爱国意志要与之区别开来。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个要弄清。
林正秋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这也是他最大的功劳之一:解决了人们对南宋的错误认识问题。
林正秋认为,南宋王朝定都杭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杭州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交通又便利,而且有着风景美丽的西湖,是“东南形胜第一州”,定都杭州,是正确的抉择。
4、他从零零碎碎的史料中挖掘出了宋菜
在对各种史料的深入探究中,林正秋总能有一个又一个新发现。
他发现,南宋时由于战乱以及南北民族交融等原因,大量的宫廷厨师流落民间,使南宋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他把这个见解写进论文《南宋临安的饮食》。
两年后,一位年轻人拿着论文找上门,向他请教能否把昔日宋菜搬上餐桌。年轻人是杭州“八卦楼菜馆”的经理。
要找到以前的菜单以及制作方法,谈何容易?史海钩沉,是一桩辛苦又繁琐的差事,林正秋却一口答应了。
他翻阅了《宋史》、《武林旧事》、《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数百万字的正史、野史,以及50多位宋人的笔记作品,终于从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中挖掘出了20多道色香味俱佳的南宋菜。
1985年,宋菜在八卦楼推出,轰动了杭州城。国内外的宋史学家们也闻讯赶来品尝宋菜,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广铭先生兴致勃勃提笔写下诗句:“我读南宋书,不知南宋味。今晚八卦楼,方知宋菜美。”
宋菜的香味穿越了历史和时空,日本静冈电视台到杭州拍了20分钟的宋菜专题片,在日本播映后,成为“最受欢迎的20分钟”。
在林正秋的努力下,迄今共有近百道宋菜重见天日。上世纪90年代,他又发掘出了“乾隆御宴”数十种菜。
林正秋研究历史有三个原则:深、新、用。“深”即深入研究,“新”即有新的观点,“用”即实用,古为今用。
历史研究不只是学术上的事,历史的光芒应该能够照进现实,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5、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离不开他的献计献策
杭州城南的凤凰山上,有南宋皇城的遗址,方圆4.5公里。如果不是林正秋的发现,很难说这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宋史》中对南宋皇城90多个字的记载,林正秋决定进行补充和考证。
凤凰山他先后去了上百次,能看到的东西并不集中。石壁上有正楷写的“忠实”两字,字径约二尺四寸,经他考证,是宋高宗赵构所书。而“忠实”原为一个亭子的名字,早就不存在了。
1982年,林正秋发表学术论文《南宋皇城探索——兼补订<宋史>》,首次对南宋皇城中的数十个宫殿作了考述,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同时,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呼吁保护,南宋皇城遗址先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到2001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遗址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宋城路,北至万松岭,凤凰山御苑内石刻、石景颇多,皇城遗址有泉有池,但是因为地面景观少,又相对分散,皇城遗址并不能像其他文化景点那样,能够被一般游人一探究竟。
2007年,林正秋撰写了《南宋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探索》一文,刊登于2007年杭州蓝皮书《文化卷》上。根据他提供的一些文献资料,杭州市决定建造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2012年下半年,这个项目通过国家批准。未来的皇城遗址公园,将成为杭州城市建设与旅游的新亮点。
6、他给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当顾问
他说,历史搞错了,那就闹笑话了
在给宋城做顾问的时候,林正秋刚好在筹划出版一本书——《宋代生活风俗研究》,60万字介绍了宋代的衣食住行。
他给宋城的工作人员、中层干部上课,讲书里的那些东西,讲宋代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他认为既然想搞好宋城景区,就一定得尊重古代历史,抓住宋文化的特色。
最初,有人在门口搞了一个财神庙,财神庙里的财神雕塑成赵公明的样子。林正秋知道了,说:大错特错,赵公明在宋代是作为“瘟神”要送走的,怎么能坐在财神庙里?宋代的财神是利市神。赵公明成为财神是明朝时候的事。经他一说,改正了。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也找他当顾问。孙道临来找他说过戏,《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听他讲过历史,秦怡、傅艺伟都听过他的课。
“历史搞错了,那就闹笑话了”。历史有趣,但需严谨。官员碰面怎么称呼,老百姓见面怎么打招呼,都不能讲错。
他不只要把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还要用历史知识为现实“把关”。
《封神榜》里有商纣王吃西瓜的镜头,西瓜可是唐、五代之间从西夏传过来的,所以叫西瓜,商纣时哪里有这个东西呢?
老版《西游记》里错误很少,但也有一个。有一集说“柜子里拿出一口钟”,于是演员真的从柜子里拿出一口钟。林正秋说,错了,“一口钟是明代宁波人的说法,就是现在的斗篷一类的衣服,夜里起来怕凉,拿出来披一披。”
黄龙洞、雷峰塔、西溪、花朝节的典故传说,都是他从历史的海洋中淘出来的。西溪湿地的开发、雷峰塔景区的规划,他都是顾问。
开发西溪的时候,他帮着定位“西湖是小姐,西溪是村姑”,所以西溪里是古色古香的农村味道,西溪里的游船起的也是朴素的名字。
雷峰塔重建时,有人说雷峰塔应该是楼阁塔,有人说雷峰塔应该是老衲塔。林正秋说,两种塔都对,历史上都有记载。但是从游人观光的角度来看,如果能登塔一望,可能更有意义。后来雷峰塔重建时建成了楼阁式的。
7、每天比别人多看一小时书
等于多活了十年
林正秋的著作很多,他最满意的是其中两本地方史的专著:《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和《浙江旅游与文化》。前者对促进和保护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浙江全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
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些详实可信的数据哪里来的?林正秋会说:从古书里查出来的。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是他光顾了30年的地方。工作之余,他天天往图书馆跑,大量的时间泡在了图书馆。古籍部在孤山,看书的人少,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也很照顾他。为了方便他看书,古籍部中午特意不关门,林正秋啃点面包,喝点开水,就算是午饭。
他随身带着卡片,卡片上分门别类写着“杭州的城门”、“杭州的人口”、“杭州的公园”、“杭州的街道”等,遇到内容相符的就抄下来,他不停地看不停地抄不停地记,每天平均抄个七八张,就那样,抄了上千张卡片,装了整整两箱子。
在学军中学将近二十年时间,他向学校申请到一个“特权”:他的课集中在前面四天里,每周总要留出两天时间给他到图书馆看书。
他不打麻将不打牌,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家里曾经只有几平方米,家人看电视时,他就背对着电视机看书。他的想法是:每天多看一小时书,就等于多活了十年。
【名家名片】
林正秋
地方史专家,宋史研究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旅游文化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
以杭州地方史志及南宋杭城饮食文化研究享誉海内外,著有《南宋都城临安研究》、《杭州历史与文化》、《宋代生活风俗研究》、《浙江历史与旅游文化》等专著20余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对南宋故都杭州与浙江旅游文化研究,成绩尤为显著。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教育和科研成果奖。199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采访那天下着大雨,林正秋简单的家里有点冷。我们坐在餐桌前,拿了热水杯暖手。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学家,省市两级劳模,生活条件那么清苦。
他却说,心中装着历史和文化,走到哪里都能跟历史对话,那种幸福感是很强的。
说来说去,又说回了他最喜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