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叫你一声“爸爸”王万林和他的孩子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02 06:46   

500年前,一个叫王阳明的人告诉他的弟子:“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万林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也没有想过成为圣贤或英雄,但“一念向善”却是这位“杭州爸爸”一直的心愿和行动。

“失业”了,他很开心

学院路178号是一个略显破旧的口袋状院落,掩藏在周边林立的小店招牌中毫不起眼,甚至稍不经意就会走过头。敲开院子的一扇门,一位精瘦但眼睛炯炯有神的老者就住在这里——他就是已届80高龄的王万林。

他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餐桌上放着尚未完全收拾干净的餐盘,两个简单的素菜,还有一盘吃剩了的西瓜。

“天气这么热,真是辛苦你了!”王万林不住地表示歉意,从他真诚的歉意中,你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的善良和体贴。

他从一家街道办的包装材料厂退休,有退休金,生活应该无虞,但他生活的简朴,还是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他至今孑然一身,终身未娶。

“找过一个对象,但人家看我家境一般,又要救助流浪儿,不愿意跟我过日子,也就作罢了。”他说起自己的过往,仿佛是在说别人,轻描淡写。

餐桌旁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盛满了矿泉水瓶。废品回收换钱,这是他的一个“经济来源”,他每月退休工资4000多元。这些钱,自己用一定是够的,但如果用来帮助别人,恐怕就是杯水车薪了,他需要“开源节流”。

开源当然就是捡拾废品换钱,节流就是对自己从来不肯多花一分钱,不添置一件衣服,甚至不买一块蛋糕。

“这些年,社会救助体系越来越完善,杭州街头已经很少能见到流浪儿童,我也基本‘失业’了,但我真的开心啊。”他笑着说,“不过,节俭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钱省下来,并不是为我自己,这个社会上总有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的事,他操碎了心

一向节俭的王万林,知道需要用钱的时候该有多着急。

他一向为人低调,但为了“孩子”的孩子却主动要求媒体报道,登上了头条。

那是2016年5月21日,《杭州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哭了!16岁义孙身患白血病,‘最美爸爸’王万林求助社会”》。

那一次,王万林真的是急了。桐庐人陆为民是他曾经救助过的对象,是他的“孩子”之一。陆为民16岁的儿子陆鑫因患白血病,做了18次化疗,仍不见好转。陆为民家境本不宽裕,懂事的孩子为不拖累家庭,哀求父亲放弃治疗。左右为难的陆为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万林——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了跟“王爸爸”商量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王万林哪受得了,虽然自己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帮助“孩子”,但他绝不肯放弃。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两个字,如果要放弃,也就没有这所有的救助了——哪一次都是不容易的。

然而,高达数十万的医疗费又怎么办呢?百般无奈之下,习惯于帮人却很少求人的王万林拨通了曾经采访过他的《杭州日报》记者的电话,于是,就有了这篇报道。

新闻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省、市、县各级政府纷纷行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医疗机构鼎力救治,终于把16岁的陆鑫从绝望的边缘给拯救过来了。

“现在他已经24岁了,很健康,在老家桐庐开了一家民宿,前两天还打电话来,爷爷爷爷叫得亲热,说杭州太热,要开车来接我去乡下住几天。”

王万林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

他有70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有难他都要继续帮,所以他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一次偶遇,开启别样人生

王万林的700多个“孩子”,都结识于一次偶遇之后。

当王万林第一次见到15岁的男孩冯士邱时,他没有想到这样的一次偶遇竟然开启了他的一份另类事业、一种别样人生。

那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日子。1979年的一个冬天,晚上11多点,他刚刚中班下班,骑车路过艮山门9路车站时,看到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在站牌下独自饮泣。出于好奇和一种天然的怜悯,他停住了车询问这个孩子。这个叫冯士邱的男孩是无锡人,被人骗到浙江长兴的一家煤矿挖煤,因不堪欺凌和压榨扒着运煤车逃了出来,碾转流落到杭州。

冯士邱说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又饿又困,身无分文,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也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王万林听着孩子的哭诉,只觉得自己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没有一点犹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让孩子上了他的车。他把孩子带回了自己的家。当时,王万林的母亲还健在,看到孩子的样子直叫“罪过”。这对善良的母子替孩子拿来吃食,让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一个星期后,王万林自掏腰包买了一张去无锡的火车票,将冯士邱送上了回家的路。

这是王万林救助的第一个孩子。看着火车呼啸着滚滚而去,王万林屏住了呼吸,他知道他的这一善举已经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就像这转动的车轮。

王万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母亲对他说:“你做的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妈妈为你高兴!虽然家里不宽裕,但我们可以省吃俭用,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母亲的话,成了王万林日后持之以恒救助流浪儿的精神支柱。他由此产生了一种信念,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不幸的孩子改变命运。他已经无可救药地迷恋上这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

从那时起,救助收留孤儿和街头流浪儿成了他的使命,微薄的收入几乎全部都花在那些孩子身上,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

他曾先后救助收留了数百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离家出走的流浪儿。救助这些流浪儿,他也并不是收养他们。能回家的,就买好车票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一些特殊情况回不去的,就暂时收留他们,供吃供住,直到他们能够回去或能够自食其力。

王万林说,政府有专门的机构收留流浪儿,但总有管不过来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看到一个帮一个,尽我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有爱。

王万林帮助过的孩子,有许多人考上了大学、研究生,也有的踏入社会自强自立。王万林也因此获得了中华慈善大奖、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最美杭州人等荣誉。

守望在“人生岔道口”

与同龄老年人打扮略有不同的是,王万林的衬衫胸口挂着一朵红色的小绒花和一枚毛主席的像章。红绒花是外地慈善机构的人员来看望他替他戴上的,毛主席的像章却是崭新的,上面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

他说:“我不是党员,但是我会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规规矩矩做人,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党和国家。”

“那些落难的孩子,面临的都是他们人生的岔路口,如果不去帮他们一把,他们可能就会走上万劫不复的歧路。”王万林在这些孩子的人生岔路口,已经整整守望了45年。

“各种各样的事都有,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不一样。”王万林救助他们的初心简单却不平凡,“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拉就能回来。我是希望他们不要走歪路,能挽救一个是一个。”

——在清泰立交桥上,来自山东日照的男孩郑成利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准备纵身一跳就此轻生。被刚刚交了自来水费回来正巧路过的王万林一把拉住。

——在11路公交车上,来自淳安的胡高平蛮横地撞了王万林一把。没想到,这一撞倒撞出缘分来,王万林按迹循踪,却发现胡高平是一个被“扫地出门”、连家里人都讨厌的“淘气鬼”。王万林将他接回自己家,整整住了六年,不仅给了他家的温暖,还多次上门说服他家里人,让胡高平重新回归家庭。

……

还有一次,他得知他曾经救助过的一个叫李松泽的青岛少年回家后又因盗窃罪被判了刑,心急如焚的王万林连夜赶去青岛。按照监狱的规定,非直系亲属不得探监。王万林找到监狱长,说李松泽是自己的“帮教对象”,请求格外破例。当监狱长听说了他的故事后,不仅满足了他探视的要求,还让他给监狱的犯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帮教课,然后又给他买了从青岛回杭州的机票。

为善不孤,人同此心!

王万林有一个记事本,专门记录这些孩子的情况,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情况乃至后来的发展情况,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待年轻人要有耐心,要有爱心。我挽救了很多失足青年,有些刚刚准备去抢、偷,被我救下来了。”王万林救助过险些走上偷摸盗窃的孩子,救助过因情感纠纷而萌生偏激念头的孩子,救助过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的孩子……他用慈父般的谆谆教诲和温暖大爱,让一个个在外飘零、敏感无助的孩子重返家的港湾,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与此同时,王万林也收到过1300多封从全国各地寄过来的书信,新疆、宁夏、内蒙古、辽宁、山东……寄件人全是他曾救助过的孩子。不少孩子来信感谢时异口同声地说“您就是我再生的父亲!”

王万林说他留下来最好的财富就是这个记事本和1300多封信。他还珍藏着满满一袋的照片,也都是那些被救助者陆续寄来的,照片上有被救助人抱着自己的孩子,写着“这就是您的孙子”。

王万林常常翻看这些书信,也时常感动到落泪。

“孩子”让他奢侈过一回

王万林跟救助过的许多孩子至今还有联系,他们过来看望他,叮嘱他注意身体,感怀当年王万林对他们的救助,还拿出钱给他。这些钱,王万林转而又用来救助更多的孩子。

王万林这辈子最奢侈的事是做了一次五十大寿——叶荣灿、王跃生、陈机荣三个曾经被他救助过的福建人特地赶到杭州来替他办的。

“有四个福建小鬼,他们是去少林寺学拳的,钞票用光后流浪到了杭州,在城站旁边的红楼下,偷了一个蛋糕正分来吃,被我看到了,就这么接回家去,在家里养了他们四五天,又跟我姆妈借了一百块钱买了四张去福建南平的车票,将他们送回去的。”

王万林的记性真好,“福建南平建瓯东风镇,我记得他们都是这个地方的。”

那一年,四个福建孩子都已长大,做芦柑生意成了老板,他们中的三个特地跑来杭州报恩。

叶荣灿他们对杭州不熟悉,跑到工人文化宫去替王万林订寿宴。工人文化宫从来不承接宴席,但当时的文化宫主任听了王万林的故事后,破例替他开了一桌特殊的寿宴。在那次的筵席上,叶荣灿等人都恭恭敬敬地向他敬酒,喊他“爸爸”。那是王万林一生最开心的时光。

后来,有一家杭城媒体以《“最美爸爸”王万林:很久没联系了,孩子你过得好吗?》为题作了报道,没想到接到不少的热线电话,打进电话来的都是当年曾受王万林救助的孩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喊王万林一声“爸爸”。

苦难播下善的种子

其实,这个“爸爸”是个早产儿。

王万林姆妈跌了一跤就把他生下来了。因为是不足月的意外降生,王万林生下来时只有一公斤多一点,眼睛都睁不开。邻居看了都摇头说养不活的早点扔掉算了,他姆妈不肯,用米汤喂了28天,总算睁开了眼睛。饶是这样,总也长得比别人家的孩子吃力,到6岁才会走路,被别人歧视地称为“僵坏佬”。

但柔弱和苦难恰恰在王万林的心头播下了善的种子。

说来你也许不信,王万林原本是浙江省艺校毕业的,学的是越剧,扮的是丑角。1962年毕业分配进了浙江省歌舞团——如果这么一帆风顺下去,或许王万林还能成个什么角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就像开玩笑似的因为一次阴差阳错,改变了这一切,让他丢掉了歌舞团的工作,成了一家包装材料厂“三班制”的工人。

杭州人习惯把受苦叫作“落难”。王万林说,他后来最受不了人家“落难”,看着人家“落难”总想去帮一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诗人北岛的这句诗也许能恰如其分地用在王万林身上。

王万林,您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但您却有那么多的“孩子”,您给了别人美好,您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这就是世间善的循环吧。

(原标题:请让我叫你一声“爸爸”王万林和他的孩子们)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特约撰稿 陈华胜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